针对我国转基因育种存在的功能基因匮乏问题,建立了微生物耐除草剂基因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鉴定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耐除草剂基因,包括抗草甘膦的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以及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GAT)基因,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2项(其中美国等国际专利4项),与国内30余家研究单位或育种企业合作开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和小麦等18种农作物耐草甘膦育种工作。其中,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耐草甘膦转基因棉花和玉米已进入生产性试验;北京奥瑞金公司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正在申请安全证书;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转基因大豆2020年获得安全证书。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