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6月25日发布关于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其中提到,“订单农业”骗局违法犯罪行为,多数有以下特征:
一是选择小众品种行骗。二是利用互联网直播虚假宣传。三是利诱方式花样频出。四是缺乏实体产业支撑。通过租用场地设备,虚构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技术优”等假象,实际上,既不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也没有农产品后续销售或加工渠道,根本不具备履约能力。五是高价捆绑销售假劣农业投入品。
签订订单农业合同、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甄别,防范风险:一是向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咨询,相关企业宣传推介的技术模式是否可行,学习掌握从事相关产品种植养殖所须具备的场地、环境和技术要求;二是通过网络搜索等渠道,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投入品价格是否合理、相关企业是否有负面舆情;三是通过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中国农药信息网等,查询相关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资质,相关农业投入品是否属合法产品。对相关情况有疑义的,可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咨询,谨防受骗。
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
财经态度丨擦亮农民双眼的同时,更要斩断“坑农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