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开展耐盐大豆新品系“中黄357”大面积现场观摩与实收测产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实地检验“中黄357”在盐碱地上的实际表现,并交流探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推动盐碱地大豆单产提升。示范方面积为500亩,在土壤盐分含量2.4‰-4.4‰的田块中,实收20.25亩,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测产专家组宣布,“中黄357”亩产达到287.13公斤,在盐碱地条件下展现了其良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
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中黄357”携带重要的耐盐基因GmSALT3,耐盐碱特性突出,在本次测产中产量表现亮眼,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该品系为加快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种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苹春1鹾Q渭钋夜匾南拇蠖股绷η?,该区农作物以一年两熟为主,大豆的前茬作物为小麦,但因地表含盐量高、板结严重,易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该区大豆单产的提升。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研究员表示,此次“中黄357”表现优异主要是示范种植配套“覆秸抑盐”技术,通过前茬小麦秸秆全田均匀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土壤上层的聚集。因秸秆保墒、防止降雨对土壤表面的拍击,能有效降低板结的发生,大豆出苗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未来,还将结合“中黄357”等耐盐碱品系,探索以“覆秸抑盐”技术为核心,集成盐碱地的中小粒品种、种衣剂包衣、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密植调控、绿色防控、低损收获等技术,组装形成黄淮海盐碱地夏大豆“覆秸抑盐”生产技术,为有效挖掘和利用黄淮海地区盐碱地资源,大幅提升区域大豆产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