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首次在遗传上证明了同义突变可通过改变m6A修饰和mRNA结构构象调控作物的驯化性状。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认知,凸显出同义突变在作物改良策略中的重要价值,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cell)》上。
同义突变由于不影响蛋白质功能而长期被视为“沉默突变”,然而在多细胞生物中同义突变是否能调控生物性状,始终缺乏直接遗传证据。m6A作为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RNA修饰之一,其动态变化影响RNA的稳定性、剪切、翻译和转运等过程,然而m6A修饰决定生物学性状的直接遗传证据仍匮乏。
研究团队利用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构建了近等基因系,定位到两个紧密连锁的、上位互作的基因ACS2(编码乙烯合成限速酶)和YTH1(编码m6A阅读蛋白),通过调控乙烯剂量调控果长驯化性状。研究发现,ACS2的1287C>T同义突变是决定驯化性状的变异位点。揭示了该同义突变通过改变单个位点的mRNA的m6A修饰水平和mRNA结构构象来调控果长驯化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同义突变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重要功能。暗示了在作物驯化过程中,同义突变可能因受到选择压力而被保留,通过改变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如翻译效率)来发挥作用。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陈旭)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