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科院建院六十周年贺信精神,主动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部、院党组中心工作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支撑乡村特色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通过组织全院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力量,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依托区域性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进一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多样化、高质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一、背景意义
(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资源特色的产业,对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随着区域农业发展不断同质化,具有地理标识及区域特色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影响带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区域品牌打造的主力产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は绱迳肪场⒋邢绱逦幕确矫婢哂惺种匾庖?。
(二)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撑赋能
乡村特色产业具有地理标志性强、区域代表性强、经济附加值强、文化传承性强、群众认知度强等特点(比如区域地理标识水果、特色果树、长白山人参、食用菌、蜜蜂养殖、小杂粮、高原牦牛等),区域发展时间较长,传统的种植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有些已经基本形成了特色农业品的基地,但是从总体上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仍然存在传统的经验生产状态,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意识不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集成示范推广慢,科技力量的投入不足。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加强乡村特色产业新品种的培育及替代更新,加强配套生产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强化“一懂两爱”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领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重要产品供给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布局。
(三)组建产业专家团开展常态化协同化技术服务体现使命担当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战略核心力量,现有果树所、作科所、郑果所、蔬菜所、加工所、资划所、烟草所、麻类所、农机化所、植保所、环发所、蜜蜂所、特产所、兰牧药、都市所、营养所、信息所等17个研究所的3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特色果树、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种经济动物、中药材、观赏植物等有关研究,主产区分布23个试验点,有力支撑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但与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现有的服务体系存在院内有效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各所协同创新及多链支撑成效有限、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瓶颈,需要开展院所联动、多所协同,建立一支常态化技术攻关、集成和科技服务队伍,构建“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服务体系,扎根农业主战场,更好服务政府政策制定、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科研落地应用、服务农民增收致富,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及“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根据部院重要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举院抓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储备和资源优势,围绕已建设区域中心,以全力做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为目标,组建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面向东北寒地、环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古道、西南冷凉高地、东南热区、西北边疆等开展特色果树、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种经济动物、中药材、观赏植物重要产区,建设专家工作站,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工作要求,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田间课堂”的服务格局,开展特色产业科技支撑工作,全方位、成建制、常态化支撑我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依托全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150名左右固定人员与100名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的稳定的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支撑队伍。建立长效机制,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开展科技合作,聚焦产业发展、种业企业、养殖场户、服务科技创新本身等需求,以及生产应急服务需求,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在主产区建设23个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前沿阵地和技术辐射中心??瓜绱逄厣敌缕分峙嘤⒏咝е盅?、病虫害和疫病绿色防控、贮运保鲜、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与模式推广,到“十四五”末,培训1000名以上的高素质种养殖农民,核心服务区优质品率、机械化率、亩均节本增效均提升10%以上;到2030年,以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为依托,培训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以上,区域专家工作站核心服务区优质品率提高20%、先进技术利用率提升20%以上。
四、组织架构
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是一个整合全院研究所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采取新型有效机制,履行服务乡村特色产业稳产保供职能使命。设团长1名、副团长8名,首批分设23个专家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由品种育种、栽培生理、植物?;?、贮藏加工、质量安全、综合信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站的任务由果树所、作科所、郑果所、蔬菜所、加工所、资划所、烟草所、麻类所、农机化所、植保所、环发所、蜜蜂所、特产所、兰牧药、都市所、营养所、信息所等创新团队牵头对接,联合院内乡村特色产业相关团队、院外相关科教推广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完成,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协作。
(一)特色果树。重点开展黄土高原、云贵川低纬高原、环渤海湾、东南热区、东北冷区和南方亚热带地区区域特色南果梨、小苹果、樱桃、蓝莓等果树、观赏果树等具有独特品种、品质、功能或产地的特色或地理标识性果树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绿色防控、机械化智能化、贮藏加工等技术研发和示范。(果树所牵头,郑果所、加工所、信息所、农机化所、麻类所、营养所、云南农科院、新疆农科院、辽东学院等单位参加。)
(二)特色蔬菜。重点开展食用菌等具有独特风味、营养价值高或者某种特定医疗保健功能等特色蔬菜的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绿色防控、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研发和示范。(资划所牵头,蔬菜所、环发所、农机化所、植保所、麻类所、都市所、信息所、营养所参加。)
(三)特色作物。重点开展小杂粮、火麻等具有特殊用途、经济价值、食用与加工兼用等特色作物栽培技术、绿色防控、贮藏加工、质量安全等工作。(作科所牵头,烟草所、麻类所、加工所参加。)
(四)特种经济动物。重点开展貂、鹿、蜜蜂、牦牛等具有特殊用途、高经济价值、药食兼用等特色动物品种选育、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和示范。(蜜蜂所牵头,特产所、兰牧药等参加。)
(五)中药材。重点开展人参、西洋参、五味子、灵芝、枳壳、药用花卉等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绿色防控、贮藏加工等技术研发和示范。(特产所牵头,兰牧药、加工所、植保所、麻类所、蔬菜所参加。)
(六)观赏植物。重点开展花卉、园林绿化植物等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绿色防控、贮藏加工等技术研发和示范。(蔬菜所牵头,果树所、郑果所参加。)
图1 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调研我国特色果树、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种经济动物、中药材、观赏植物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开展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提供产业咨询报告,为不同特色产业的产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围绕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中区域性、关键性“卡脖子”技术难题凝练谋划重大选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特色产业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替代更新。建立特色产业的精准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栽培,绿色精准防控技术、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等技术体系,加快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唯一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工业化发展。
(三)提供应急技术支撑,保障产业生产与安全
统筹做好乡村特色产业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监测分析病虫害、特殊气候因素导致的灾情等变化,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会商研判,为乡村特色产业稳产保供做好应急服务保障。建设信息化、常态化服务体系,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灾情预测报告。
(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提升产业科技贡献率
结合“专家团+专家站+带头人”服务格局,逐步完善并形成“一个决策智囊库、一批科技特派团、一支专家服务队、一个协同帮扶组及一节田间课堂”的“五个一”科技服务体系,全面为地方政府、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牧民等开展科技咨询、产业规划、技术培训服务。助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构建高效协同机制,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
利用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高效协同优势,建立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分析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信息报告;构建适合乡村特色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模型,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果树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注重协同创新
与国家任务协同,履行产业服务使命;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与国家体系、农技推广部门、联盟协同,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乡村特色产业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
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各团队发挥的作用作为对特色产业专家团评价的重要导向,作为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的硬标准。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表彰
及时总结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