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落实2024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将科技支撑美丽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组建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组织全院乃至全国科技力量,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供科技支撑。
一、背景意义
(一)乡村建设与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支持,更需要?;ず图せ钕绱逯卫淼闹魈逍芰Γ銮肯绱迳缁嶂卫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之一,“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诸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根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科技支撑是实现和美乡村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虽然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在缩小,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人居环境等农村重点领域仍然存在短板。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院力量,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环境因子监测对农村人居环境作用、农村污染环境整治等领域,完成了35个区域规划、500余份可研报告及300余个乡村产业建议书;在国内构建了乡村电子政务、数字化乡村、人口管理、农村电商直播、“互联网+”、智慧农业等信息化体系,完善了乡村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建设“县-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运用新技术促进流动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促进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对加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三)组建专家团体现国家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提升我国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战略科技力量,乡村建设与治理是我院六大任务之一,专家团是实现该任务的重要抓手。基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前期基础和发展规划,遴选以麻类所为主的10个研究所、19个研究团队开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相关研究工作,有力支撑了政策咨询、乡村规划、乡村环境治理、技术培训、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乡村发展全链条技术需求。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肩负建设美丽乡村、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重大政治任务,开展院所联动、多所协同,构建“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为深度降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提供持续、全面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部院党组战略部署,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的总体要求,整合我院政策制定、区域规划设计、产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治理、生态环保模式、绿色低碳技术、智能信息化、农村公共服务、乡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科技力量,并充分结合我院在全国布局的区域中心、实验室、基地等一体化开展相关工作,组建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面向南方丘陵山区、西南山地、东北平原、西北盆地、云贵高原、北方牧区六大主要特征乡村,建立专家工作站,结合“专家团-专家站-乡村课堂”的服务格局,开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科技支撑工作??古┐遄试从呕⒗眉吧司又卫砟J降难芯?,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结合人文与生态环境,构建和美乡村示范样板,为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形成实用、高效的技术体系。
三、发展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依托全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100人左右固定人员与100人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稳定的乡村建设与治理科技支撑队伍,与地方政府、乡村建设规划企业合作,先期在东北的黑龙江垦区,南方的湖南湘西,西北的甘肃舟曲、宁夏固原,西南的四川天府、重庆渝北,云南保山、贵州黔东南、北方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建立9个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工作站,作为我国典型乡村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形成我国典型地区乡村特征报告20个左右,完成当前乡村建设与治理模式案例20项左右,制定规划报告50余份。到2025年,健全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专家站人员和组织架构,构建典型乡村建设与治理示范村20个左右。
四、组织架构
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是一个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在乡村建设、规划与治理方面相关专业科技力量所形成的服务型组织,是履行我院服务农业农村、努力让乡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的职责机构。设团长1名、副团长8名,分设9个专家工作站(详见图1),每个工作站由政策咨询、乡村规划、业态融合、人居环境、生态环保、数字乡村等方面专家组成。各站任务由麻类所、农经所、信息所、资划所、环发所、环保所、果树所、草原所、沼科所、都市所等责任创新团队牵头,并联合院外相关产业咨询与规划单位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实施。结合乡村建设与治理系统性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
(一)政策咨询。重点开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宏观、微观政策咨询与建议,乡村文化与遗产研究,乡村治理多元模式研究;美丽村庄建设路径;构建农业发展理论、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及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麻类所牵头,农经所、草原所等研究所参加)
(二)乡村规划。重点开展乡村农业区域规划与实施设计,乡村振兴样板规划,确定乡村区域的产业方向、发展重点和战略目标,摸清农村公共服务核心需求,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与公共服务配置,细化分类标准,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提升乡村生态服务与文化价值,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构建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资划所牵头,农经所、麻类所、环保所等研究所参加)
(三)业态融合。重点开展农业经济、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促进县域村镇融合发展,依托城乡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基础,结合当地特色文旅,研究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方式路径与模式;研究耕地作物种植用途优先序区域功能,综合农业生产、加工、生态等需求,构建技术集成体系,并示范应用,打造乡村业态融合模式。(麻类所牵头,农经所、环保所、环发所、资划所、草原所、果树所、都市所等研究所参加)
(四)人居环境。重点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强化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推进农村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有机生活垃圾、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加快绿色建材使用与推广,开展乡村环境建设的模式与类型等研究,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环保所牵头,环发所、麻类所、资划所、都市所、草原所、沼科所等研究所参加)
(五)生态环保。重点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发展推进的体制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生态补偿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复育及生态功能强化、乡村生态?;ば薷础⒒逝┮┘趿吭鲂А⑹秤门┎分柿堪踩刂?、绿色建材使用推广等行动;推广种养循环、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决策。(环发所牵头,麻类所、环保所、资划所、草原所、都市所等研究所参加)
(六)数字乡村。重点开展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融合技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信息化技术需求共性问题,智能化信息获取、分析和服务研究。推动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培训指导,为深入实施“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向乡村延伸覆盖提供技术支撑。(信息所牵头,农经所、麻类所、草原所等研究所参加)
图1 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一)开展乡村建设政策与区域规划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以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为重点,探索中国特色乡村建设与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路径、区域发展规划及乡村文化与历史演变规律;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体制机制、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路径等问题研究;分析评价乡村绿色发展、乡村建设与治理机制及效能,开展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研究,向农业农村部等上级管理部门提交咨询报告,为国家制定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发展乡村建设与业态融合体系,保障农村经济
开展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根据不同乡村特征与文化特色,充分结合乡村气候条件与产品形式等自然优势,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种养、智能收割、特色产品创制、传统饮食休闲文化等农业新格局,结合政府规划和生态优势,开展典型乡村治理与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板村建设,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双向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集成农业环境治理科技手段,推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污水、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健全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建设一批区域乡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智能化管护平台。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加强村庄整治引导,编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统筹水资源、水环境、生活垃圾及绿地生态,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四)构建乡村绿色生态系统,实现低碳发展新模式
针对乡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种养业污染严重、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じ窬?,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有计划、分步骤提升乡村绿色发展技术供给适配性,开展减污降碳、肥药双减、耕地生态修复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绿色建材协同创新试点,结合区域生态条件,统筹推进乡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五)建立智慧乡村体系,实现信息化全覆盖
结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搭建乡村资源数据平台和智慧能源、消费与公共服务管理系统,构建乡村生态资源、产业品类与人民需求精准对接体系,强化智慧农业与农民智能终端等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和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提高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法制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麻类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注重协同创新。与国家任务协同,履行产业服务使命;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与国家体系、乡村建设主管部门、区域规划技术支撑部门协同,建立协同技术网络,构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各团队发挥的作用作为对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评价的重要导向,作为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的硬标准。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表彰。及时总结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