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部分区域遭遇强降雨,玉米生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根据中国农科院紧急部署,8月以来,玉米产业专家团第一时间下沉一线,调研各省区玉米受灾情况,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研商对策,齐心协力抗灾保丰收。
一、当前玉米生产及灾害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宋振伟研究员、黑龙江农科院钱春荣研究员一行奔赴黑龙江哈尔滨等地调研玉米受灾情况,黑龙江省受近期降雨及部分江河高水位影响,坝外地及临近流域沟台低洼地块出现因河水倒灌造成玉米不同程度浸泡情况,部分地势较高地块因土壤含水量饱和长时间垄沟存明水现象;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五常、尚志、依兰及双城等部分地区淹水,特别是沿河道两侧区域玉米受涝较为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德贵、闫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朱本海一行3人到河北省调研洪涝灾害及玉米受灾情况。调研中发现,7月底—8月初持续降雨缓解了河北夏播玉米区的旱情,但过量的降雨给一些地区造成了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几条河流的泄洪区及河流两岸,种植户在有序开展排涝工作。其它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良好。邯郸市受灾面积集中在永年区和鸡泽县四个乡镇的的洺河河道内及两岸的玉米田块;衡水市桃城区和深州市的玉米田块,一些低洼田块被水淹,大部分田块玉米长势正常,田间土壤水分已饱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产业专家团副团长,作物科学研究所李从锋、明博和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布春研究员,赴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开鲁县和科尔沁左翼中旗调研灾情和单产提升情况。调研中发现,通辽是科尔沁左翼中旗东部多条河流水位上涨,8个乡镇低洼农田和草甸成为泄滞洪区,部分地块因无法排涝已因灾绝收。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3个毗邻村发生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伴有大风和短时冰雹,造成3个村部分地块玉米发生倒伏现象,倒伏为根倒类型,未发生茎秆折断。当前,玉米处于灌浆中期阶段,群体生长旺盛,果穗均匀,丰产长势明显。
今年,吉林市舒兰种植玉米面积133.5万亩。目前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受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吉林北部出现大范围强降雨,特别是舒兰市从8月1日夜间开始出现连续降雨天气,造成耕地积水面积约24.8万亩,现已完成24万亩的农田排涝工作。吉林洮南市因连续遭遇多场降雨,有1.9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遭受影响。
二、玉米生产相关自救措施
根据各地受灾地区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指导灾后玉米生产。
一是迅速排水降渍。降雨后根据积水情况和地势,采用排水机械和挖排水沟等办法,尽快把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排出去,减少田间积水时间,做好田间沟渠的疏通、清淤工作,确保田间沟渠的排水畅通。抢排明水,降低水位,预防二次涝渍。
二是早扶倒伏植株。雨后玉米可能出现倒伏,倒伏玉米茎叶重叠,不利于通风透光,造成田间郁闭,会引起病虫害蔓延而减产。因此,要尽早扶起倒伏玉米,如果倒伏发生在抽雄后,必须尽快人工扶起,最好在2-3天内完成。
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玉米过水后长势弱,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加重了病源菌与虫卵的传播,重点需要防治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锈病等病害,同时加强玉米过水后最易发生的二代粘虫与玉米螟虫的防治工作。
四、玉米补肥补壮和补改种技术建议
一是过水地块及时追肥促壮。玉米过水后会导致土壤养分损失,难以满足玉米灌浆期养分供应,易造成玉米脱肥,后期追肥是增产的关键。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叶面喷施水溶性磷肥加微量元素水溶肥。
二是“一喷多效”抗逆防病促长。玉米田块在积水排出后,及时采取“一喷多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可用含有戊唑醇、三唑酮(粉锈宁)+氯虫苯甲酰+磷酸二氢钾+以及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提高玉米生理活性和抗性,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三是绝收地块及时青贮或补种减损。玉米穗位叶及上部叶片已经发黄枯萎且全株叶片上没有淤泥的田块,建议及时抢收作青贮饲料;对灾情非常严重、绝收地块,待积水排尽,及时补种叶菜类短季蔬菜等,减少因灾农户损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左)和呼兰区(右)玉米受灾情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左)和科尔沁左翼中旗(右)玉米受灾情况
河北邢台宁晋洨河岸边的玉米受灾情况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