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22日,按照农业农村部奋战120天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统一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陕西省科技小分队在临时党支部书记李建才同志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和渭南市调研6个区县小麦生长及春管情况。期间,小分队实地查看了有代表性的壮苗、旺长苗及弱苗田的小麦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详细了解了各地播种情况、已经落实的田间管理措施和下一步田管工作计划,针对实际苗情及田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总计完成现场培训及指导12次,发放产业专家团编制的《陕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图》500余份。
一、陕西省小麦生产总体情况
2025年陕西省小麦播种面积1425万亩,较上年增加13万亩。去年秋播以来,全省气候条件整体适宜,气温较常年平均偏高1℃左右,降雨量偏多约2成且分布不均,造成冬前旺长面积、发生范围明显高于常年。经过冬前广泛应用控旺促弱等措施,目前一类苗占比41.8%,二类苗占比48.8%,旺长苗占比4.6%,三类苗占比4.8%,同比分别提高1.6、0.3、4.2和减少6.1个百分点。今年开春后气温整体偏高、回升快,大部分麦田处于起身期,少数开始拔节,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苗情长势优于常年。受近期降水影响,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小麦起身拔节,有助于弱苗早转壮,但基于冬前稠旺苗比例偏高,春季天气条件不利于旺苗控旺。
二、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情况
为扎实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制定《2025年陕西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2025年大包抓强服务促春管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力争全省小麦单产提高2—3公斤;制定技术路径:主推高质量精量宽幅沟播、镇压保墒叶面调控抗逆、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落实重点任务:逐层实施高产技术集成示范、规模化种植主体培育、“三主融合”吨粮村镇建设、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做好要素保障:建良田、选良种、推良技、用良机、强减损。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示范、带动的立体化落实机制,全方位指导各地开展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学技术误用,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农户为保苗保群体,将晚播增密技术用于适播期播种,形成密播弱苗;弱苗水肥早管用于旺长地块;旱地“趁雪追肥”技术误用于水浇地;冬春镇压措施缺位,误用大水大肥模式。
二是思维惯性较重,经验管理为主。部分种植大户虽参加了技术培训,但惯性思维较重,过度依赖自身已有经验管理,忽视年度间气候差异、病虫害发生动态及地块间差异,或者盲目套用管理措施,致使新技术应用不当、未能发挥应有效果,形成“经验不增产、科技不见效”的双重困境。
三是忽视苗情长势,未能精准施策。受播种质量及冬季气候影响,大小苗并存,苗情较为复杂,管理难度较大。部分新型主体对科学田管重视度偏低,忽略品种技术差异和苗情动态监测,致使田管决策滞后或不符合苗情长势,造成管理不科学不精准,具有一定的盲从性。
四是冬季气温偏高,病虫草害早发。受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充足影响,田间条锈病越冬基数高且侵染周期缩短,春季提早发生;部分地块纹枯病、地下害虫、婆婆纳、播娘蒿等病虫草害发生较重,田间防控难度显著增加。此外,除草剂等化控措施应用不规范(包括前茬作物除草剂),部分地块化除效果偏差、药害较重。
四、春季田管建议
一是经营主体差异化施策。落实整建制推进安排,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分类施策。对于规模化种植户,重点推广高效技术集成模式,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管理;面向小散农户主推“三种两肥两防一水”精简技术包,降低技术门槛和劳动强度。建立“一村一名技术员”包联机制,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示范户,全程跟踪示范户田间操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落地途径,以点带面提升技术到位率。
二是复杂苗情精准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块苗情长势,落实“一地一技术”的苗情动态管理措施。旺长苗重点是镇压化控、水肥后移、控旺防倒;壮苗地块以稳壮高产为目标,推迟春季水肥、镇压防旺长、抗逆多增产;三类苗及晚播弱苗以促为主,落实增磷补氮、分次水肥,促弱转壮少减产。对于病虫草害发生偏重的地块,则需按照“360+10”原则,紧抓短暂窗口期,选择对路药剂、机械喷防,精准施药,提高防控质量。
三是重大灾害信息化预警。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强化病虫害综合监测防控体系。做到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精准防控,做好防灾减灾预案。在关键农时节点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利用村头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强化传统传播,结合新闻网络、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矩阵拓展线上覆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与防控措施。重点防控锈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倒春寒、干热风、烂场雨等,并组织技术人员指导落实“一喷三防、抗逆减灾”防控技术。
(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