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山东玉米生产科技服务工作,6月16日-19日,玉米产业专家团组织相关专家赴德州、济宁等地6县15镇开展玉米播种出苗、高温干旱等情况的实地调研,就玉米抗旱播种和苗期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部门、种粮大户交流研讨,提出相关技术指导意见。
一、山东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进入6月以来,德州市平均降水量6.5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少62.6%,近期高温、多风、少雨,导致土壤水分损失快,干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0%左右,影响夏玉米播种和苗情。截止6月中旬,德城区、齐河县、临邑县、平原县、武城县的玉米播种工作已基本完成,实际播种面积超过97%。在漳卫河持续来水和引黄配水条件下,全市大部分农田及时进行灌溉,武城县东部、平原县西部、齐河县东部远离沟渠和机井灌溉条件差的地块出现了轻度干旱。
济宁、菏泽及周边地区小麦生产季光温充足,个别旱作麦田浇水次数少,较往年收获时间提前,玉米早播地块土壤墒情良好,出苗早且整齐。本区域玉米播种时间集中在5月25日至6月6日,以井灌区玉米生产为主,井水和浇灌设备充足,大多采用畦灌、可移动卷盘式喷灌机、地面微喷带、滴管带等进行灌溉,玉米田多已经出苗至3-6叶期,做到了苗全苗齐,具备较强的抗旱能力。
据农情调度,截至6月20日,山东省应播玉米5506万亩,已播5154.9万亩,占93.6%,其中机播玉米5105.9万亩。
二、当前问题及对玉米播种出苗的影响
(一)玉米播种后轮灌周期长,“蒙头水”不足
调研发现,由于高温少雨,导致灌溉水源紧张,部分地区的玉米推迟播种时间,出现出苗率低,枯死的情况。当地灌溉设施主要包括河道、渠道、机井等,目前,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漫灌、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以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尽管节水灌溉技术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但由于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等,普及率仍然较低。其中对于滴灌技术,尽管滴灌可以节约1/3用水量,相应增加灌溉面积50%,但其应用面积还不够大,普通农户接受程度不高。
以德州市为例,使用高性能播种机播种面积为346.23万亩,占实际已播面积的44%,其中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播种面积仅为3.49万亩,占实际已播面积的0.4%。玉米采用机械单粒播种,以等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为主,平均种植密度为4400株/亩左右,田间保苗密度4300株左右。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大部分是勺轮式玉米机械精播机,播种株距不够精确,播深不一致,易造成缺苗断垄。
三、应对措施及技术建议
(一)开拓水源,充分发挥沟渠的储水作用
调查区域的支渠、斗渠都较深,可以容纳足够的水量用来灌溉。但在小麦灌浆成熟后期,没有从黄河引水,导致渠道存水量少,当干旱来临时候,无地表水源可用,只能用井水灌溉,一口40米深的井水一天只能灌溉6-8亩地,按照50亩地块一口井计算,灌溉一个地块需要5-7天时间。建议充分发挥沟渠储备“麦黄水”的调配作用,一方面促进小麦灌浆,另一方面在玉米播种前在沟渠中储备一定数量水源。
(二)做好苗期播种出苗栽培管理
一是尽量在有水源条件下及时对播种的玉米田浇“蒙头水”,保证早出苗,未及时播种地块选择高性能播种机可适当深播至5厘米,提高深层土壤水利用效率,提高出苗质量;二是播种出苗地块应根据出苗情况及长势可适时进行第2次灌溉,避免高温干旱的影响;三是在早上或傍晚时段进行浇水,减少水分蒸发;四是灌溉时控制好水量,避免造成径流损失;五是苗期发生干旱,也是多种害虫的爆发期,建议选择在傍晚无风时间段,喷施杀虫杀菌剂,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后期良好生长。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