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赴内蒙古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通辽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对盐碱耕地玉米生产技术提出措施建议。
一、内蒙古玉米生产情况
(一)目前全区玉米长势良好
当地玉米大多已进入灌浆期,全区玉米长势良好,绝大多数区域未受到高温、涝害、病虫害等灾情影响。
(二)玉米种植任务落实到位
依托“综合型园区、看禾选种、看苗选肥、对症选药、农机推广基地”五个平台阵地,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与推广,进一步优化集成全区玉米技术模式。
(三)轻中度盐碱地玉米存在产量提升空间
全区中轻度盐碱地大多数都在种植玉米,但平均产量低20%以上,其中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轻中度盐碱耕地经过改造提升后,轻度盐碱耕地玉米产量与同等质量耕地产量基本接近,中度改良后玉米产量低出10%左右,具有较大的产能提升空间。
二、盐碱耕地玉米生产的主要技术建议
(一)强化种业振兴行动,把握良种核心
内蒙古玉米种植区属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带,畜牧业的发达对玉米生产需求紧密,发展青贮玉米具有明显优势,重点是要加强耐盐碱青贮玉米选育、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工作。
(二)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良田基础
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新增引黄滴灌,应用推广耐特菲姆“小流量滴灌”技术,在传统滴灌技术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灌溉向智能化、精准化、节约化灌溉方式迈进,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大面积推广注入新质生产力。
(三)强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分区分类治理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以氯化物和硫酸盐的次生盐化灌淤土为主,土壤盐分含量高是其主要危害的区域,轻度盐碱耕地种植玉米应通过种植耐盐碱品种配套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措施;中重度盐碱耕地通过灌排配套、施用改良剂、掺沙降容、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的改良技术。
针对土默川平原和西辽河平原灌区以苏打和苏打碱化土壤为主,盐碱危害并存的区域,轻度盐碱耕地种植玉米要通过种植耐盐碱品种配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中重度盐碱耕地通过配套灌排、秸秆还田、深翻、增施土壤改良剂、耐盐碱作物种植等措施。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