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4 日,为庆祝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积极响应自治区科技活动周部署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七届农科开放日安排,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指导下,草原所联合内蒙古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学会,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科学技术协会,苏尼特右旗农牧和科技局、林业和草原局等多家单位,在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策划、以“感知科技力量 播种绿色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疃诩洌?a target="_blank">草原所的沙尔沁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苏尼特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原试验示范基地三大科普基地同步开放,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活动主场四地联动,旨在传播农牧业科学知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广大青少年呈上一场知识与趣味兼具的科普之旅。
沙尔沁基地作为主活动区域,迎来了 200 余名来自呼和浩特大学路小学、万锦小学的师生和青城小院士亲子组。在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与品鉴科普区,“舌尖上的内蒙古” 长廊展示了内蒙古 12 盟市的 80 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科研人员化身亲切的“美食讲师”,从营养成分、独特风味到绝佳口感,多维度讲解农产品的特色与营养价值?;疃殖。钦鲎趴释兜男⊙劬?,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五原市黄柿子,酸甜的汁水在舌尖迸发,“为什么这么好吃”的问号在脑海中化作探索未知的欲望。“敖汉小米可是有着 8000 年种植历史,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熬出的粥口感软糯香甜?!?科研人员一边介绍,一边为大家递上香醇的小米粥。同学们轻轻抿上一口,“这小米粥好香,比家里的粥还好喝!” 一旁的家长尝过之后,也连连称赞:“入口绵密,米香浓郁,不愧是地理标志产品!”
在草原博物馆,张玉博士带领参观者了解内蒙古自西向东草原类型的变化,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花蕊博士为同学们介绍着草原鼠类的生性特征,以及鼠类存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通过沙盘模型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对草原鼠害进行快速监测。在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刘倩、刘乐萌两位博士带领同学们了解牧草的生长特性。国家北方饲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则被称为牧草界的“诺亚方舟”,强晓晶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其重要意义。在数字苜蓿馆,同学们了解了苜蓿的千年发展历程。在遥感活动广场上,无人机轰鸣起飞,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感知着这位神秘的“草原监测雄鹰”在草地资源遥感监测、草原生态保护和病虫害防治中的妙用。
鄂尔多斯基地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特色,开展了致敬李博院士、科技成果集中展示、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等活动,使同学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科研的坚守与不易,从而感受科技改变生活、改善环境的魅力,在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种子,提升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激发对农业科技的浓厚兴趣,继而投身到农业科技创新、投身到建设祖国中去。此外,活动大大提升了社会大众对草原和沙漠的关注度,使其认识到爱护草原、绿化沙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せ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苏尼特荒漠草原科普试验基地,晒得黝黑的科技工作者详细介绍了野外试验基地的功能定位,大家亲手触摸着土壤和牧草样品,探索着平行世界的隐形者—微生物,领略着“禾草之王”羊草作为牧民眼中的“生命之草”的英姿,追问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设备迭代在智慧草牧业科技创新中的卓越贡献。
此次活动院所四地同频联动,为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各界提供了感知科技、触摸科技、崇尚科学、爱护草原的科普盛宴,规??涨?,反响强烈。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草牧业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草原所始终以草牧业科学研究为己任,以科学知识普及为抓手,肩负着传播草原科普知识、提升全民科普水平的使命。下一步,草原所将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加强科普工作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联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科普基地作用,持续强化科普职责和能力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双向赋能,不断推动草牧业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