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第四大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物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邱丽娟研究员带领的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团队现有固定成员8人,其中人才计划、神农英才、院农科英才B类领军人才3人,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团结合作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团队面向大豆提单产、拓面积、保稳产等重大需求,从种业创新的源头“种质资源”做起,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发掘优异种质、挖掘优异基因、研发育种芯片、创制新种质、构建数据库、开展田间展示,推进了大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创新优势,推动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不忘初心,打造大豆种质资源“芯片”
我国是大豆种质资源大国,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却不是研究和利用的强国,发生“种中国豆,侵美国权”的事情。邱丽娟研究员深刻认识到种质资源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组建了我国最早的大豆资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带领团队潜心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收集、研究和利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大协作,为百余个新品种提供了优异血缘,为提升我国育种水平,促进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打造了第一个作物泛基因组、第一个大豆核心种质、第一个大豆育种芯片等种质资源“芯片”,引领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多样性丰富的我国大豆种质资源
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中豆芯系列芯片
甘于奉献,以发展大豆为己任
种质资源工作是一个长期、公益性工作,邱丽娟研究员常说:做种质资源工作,就要有奉献精神。多年来,带领团队无周末、无节假日的长期科研攻关,节假日期间,不是在办公室埋头工作就是在田间鉴定选择,特别是在承办第八届世界大豆会期间,曾连续7天吃住在办公室,为成功组织举办两千余人规模的国际会议做出了贡献。在邱丽娟研究员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先后有10人次克服身体不适、孩子高考或出国需要照料等各种困难,长期驻扎在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培养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在不断成长,种质资源工作后继有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邱丽娟研究员在田间选种
邱丽娟研究员在田间考察
砥砺前行,促进大豆品种更替
解决大豆生产问题是根本目的。针对大豆生产上逆境频发,品种油分含量低,优异种质资源发掘滞后,高油、抗病新种质创制难度较大等问题,创建大豆种质资源高效鉴定评价和共享平台,利用发掘的优异种质和基因,鉴定创制抗病优质新种质,合作团队选育的出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十余个,促进了东北大豆产区品种更替,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7.82亿元,在提高大豆生产水平和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异种质中品661及其衍生品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科研团队将牢记初心,瞄准世界作物科技高端,以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为基础,以规模化优异基因发掘和利用为核心,以发展分子育种培育突破性新材料为重点努力开展工作。从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入手,加大自主优异基因的占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新种质创制和应用步伐,在提升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种质资源的支撑作用。
默默耕耘的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