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黄淮海流域,面向全国大豆产区,聚焦大豆产业存在问题和种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大豆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豆遗传育种研发团队。这支杰出的团队在大豆领域资深专家韩天富研究员的带领下创立,现由杰出大豆育种专家孙石研究员任团队首席,现有固定成员17人,博士学位16人,高级职称16人,此外还有由研究生、访问学者、科研助理等总人数达80人以上,如今,团队已经发展成一个集科研、育种、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团队,拥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团队。从初期的艰辛研究到今天的成果丰硕,研究所团队在大豆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他们不仅培育出一系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还创新了大豆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团队勇攀科研高峰
团队在大豆育种方向的选择,源自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2001年以来,本团队选育大豆新品种63个,其中国审品种23个。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及适应性等性状上均有重大突破。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覆盖北至黑龙江第五积温带,南达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雷州半岛,东起黑龙江抚远地区,西及新疆喀什的广大区域,服务我国三大大豆产区。中黄13适宜全国14个省市区种植,成为黄淮海和乃至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中黄901成为东北北部主栽品种,2021年推广应用面积153万亩;中黄30适宜西北、华北及东北南部种植,成为西北地区主栽品种;中黄35适宜黄淮海北片及西北片种植,屡创全国大豆高产纪录;中黄301连续7年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中黄901、中黄902、中黄909、中黄926等东北北部极早熟品种选育使我院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向北推进近1000公里,达到50oN。
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方向
中黄301连续7年亩产超过300公斤
中黄901等东北北部极早熟大豆品种选育使我院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向北推进近1000公里
头雁领军人物,科研精神的代表
领头人韩天富研究员一直以来都是团队成员们的楷模,以身作则,鼓励团队成员不断追求科研的卓越。韩天富研究员的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探讨种植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团队首席孙石研究员不仅育成30余个适宜黄淮、东北主产区的优良大豆品种,还积极参与育种技术创新改良,克隆半世纪以来寻觅的大豆雄性不育基因 MS1 ,引领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黄淮地区麦茬免耕与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他的不懈探索和传承精神时时鼓舞着团队成员。
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科研团队
韩天富研究员在河南新乡中黄301高产示范田
乡村振兴 坚守支持
团队团队的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中。他们积极推动大豆新品种的示范种植,设立了多个品种示范点,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构建“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术”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屡创大面积高产典型。其中,“中黄13”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中黄301”良种良法高产示范在河南省新乡市连7年实收亩产均超过300公斤;中黄35在西北地膜覆盖水肥同步栽培条件下亩产多次超过400公斤,屡创高产典型。2022年9月,在黑河地区落成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立足主产区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创造大面积高产典型,选育的大豆品种在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力推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同时,团队的科研工作也在国内外产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按蠖构馕率视π愿牧技际跆逑荡唇ㄓ胗钟τ谩被?021年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学会,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获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东北北部食用大豆优质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为我国农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2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落成
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团队坚信,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未来,研究所团队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必将让大豆产业飞越更高的高度,为中国的农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