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是保供给稳增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其特有的生态毒性、不科学合理使用等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影响公众消费安全。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团队成立于2013年,一直从事农药科学使用与风险控制工作,团队现有成员13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名,B类农科英才4名,是一个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团队针对农药安全性问题重点攻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 5项,是一支在国内外农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队伍。
服务产业 创新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
团队针对我国农业实际生产中存在农药成分隐性风险高、药液流失严重、风险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自1998年起开展协同攻关,率先提出高效低风险理念,创建以科学选药、合理配药、精准施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等为核心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了农药隐形风险识别技术,建立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双因子药液对靶润湿判别指标,提出了8 种高农药风险控制措施被采纳。研发了10 个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并进行了产业化,成果推广应用面积1.8 亿亩次,新增农业产值149.9 亿元,新增效益 107.0 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续又开展农药减施增效、无人机施药风险评价、农药暴露风险评估以及农药污染的修复技术等相关研究,助力农业提质增效、降低农药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彰显榜样力量 传承科学精神
团队良好发展和科学家精神传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团队资深首席郑永权研究员从团队的主攻方向、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等方面贡献居功至伟。对标“四个面向”要求,明确团队使命和任务清单,知人善用,发挥特长,专业互补,形成有效团队合力。时常鼓励青年人要开阔眼界,善于学习,面对挑战,勇于担当,时不我待,善于担当,对待任何难题,具备“来者能战、战者能胜”信念。形成了“团结互助、潜心科研、服务产业、甘于奉献”的团队文化氛围。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团队先后培养了3名国家级人才和4名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科研实力强,产业贡献大,已经成为本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团队。
坚守初心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出口受阻严重,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热点和焦点。团队针对农药残留形成机制不清、残留试验技术缺乏、安全标准不足等问题,以水果和蔬菜等鲜食农产品为重点,联合国内优势团队,创建了我国果蔬类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全面、准确地定义了我国农药残留风险因子,创建了残留物数据库,填补了国内空白。创新了室内检测、区域划分、田间试验、储藏加工等残留试验技术,构建了我国农药残留试验技术体系。系统研制了果蔬类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覆盖了我国日常消费95%的果蔬品种,被三部委联合发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我国果蔬质量安全监管和进出口检验提供了法定依据。成果在我国在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技术推广与应用,累积推广应用面积9977万亩次,新增效益74.5亿元。
勇攀高峰 持续创新共创佳绩
团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为指引,立足我国农药安全应用的产业需求,结合农药风险研究的国际前沿,以控制农药应用风险为目标,协作攻关,勇攀高峰,研发风险控制技术及产品,制定国家安全标准,为食品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做好国家农药风险控制的安全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