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阁论坛2025,小姐威客网楼风信信息,夜猫子ymz品茶,唐人阁免费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团队故事

攥紧中国种 做强“中国芯”

——记棉花研究所棉花高产育种科研团队

字体

棉花高产育种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棉花高产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团队现有成员25人,其中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火炬计划人才1人。团队面向新疆棉花主战场,深入聚焦产业需求,扎实开展高产棉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构建了职责分明、结构合理、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科研团队。

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保障粮棉双丰收

我国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极度依赖进口“澳棉”和“美棉”,团队选育出优质新品种“中棉113”,它成功突破早熟、高产、优质难以协同改良的瓶颈,实现了产量和纤维品质双提高,成为超越“澳棉”品种标准的“芯片品种”,利用其早熟特性,可在适宜地区开展棉麦轮作,促棉增粮。另一方面在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约有6000万亩的耕地盐碱化,开展适宜盐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选育,已经成为植棉“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本团队筛选出了一批适宜盐碱地种植的骨干亲本及强优势杂交组合,打破耐盐碱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负相关,在保留耐盐碱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

攥紧1.jpg

潜心育种奉献棉花 白头白棉并蒂绽放

团队首席邢朝柱研究员团队始终围绕总书记关于“四个面向”重要指示,面向新疆棉花主战场,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为加速适宜耐盐碱亲本材料的筛选,从夏日炎炎的海南温室,到冬季白雪皑皑的新疆棉田,都贯穿着邢朝柱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奋斗的足迹。为巩固棉农持续增收,邢朝柱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植棉大县,到田间地头,组织“田间地头科技行”活动,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宣传耐盐碱杂交棉的特点和盐碱地栽培技术,让棉农实实在在地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邢朝柱研究员在患病期间,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谈心,掌握工作进展,恪守科研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榜样是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马雄风深研棉花领域十余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论是黄沙肆虐的春天,还是炎热干燥的夏季,无论“五一”劳动节的播种期,还是“十一”国庆节的收获期,在新疆的棉田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岁月留痕,从满头乌发到青丝泛白,不变的是他探索棉花创新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经常和团队成员讲,年轻人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担重担、挑大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重大需求和农民现实需求联系起来。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团队成员坚守一线,凝心聚力,张先亮老师因南繁过年未能与家人团聚,大年初一还在地里授粉,代帅老师在新疆基地一待就是三个月。

攥紧1.png

攥紧2.png

科技赋能量质升 提质增效助棉农

团队筛选早熟优质高产品种中棉113,在北疆地区推广超5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超8亿元,利用早熟性探索南疆“两年三熟”种植模式,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同时增种冬小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莎车、巴楚等深度贫困县,团队打造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的“莎车模式”和“51团模式”,对口帮扶的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对促进民族团结、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筛选出耐盐碱杂交棉组合中棉所1813,开展了在新疆巴楚、岳普湖、莎车、伽师、英吉沙和麦盖提等盐碱地的大面积示范。中棉所1813在盐碱地出苗率尤为出色,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提升30%,平均籽棉产量达380公斤,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增产近20%,棉农亩产增收400元。朵朵棉花在“白色土壤”中竞相开放,在盐碱地建起“新棉仓”。

攥紧3.png

发扬中棉所精神 扎根新疆谱新篇

棉花高产育种创新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继承优良传统,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要以先进为榜样,以典型为标杆,践行和点亮“中棉所精神”,为谱写我国棉花产业科技创新绚丽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攥紧4.png

攥紧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