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百年的作物育种史充分证明,种质资源的突破性挖掘与利用是推动作物育种水平快速提升的核心动力。优异种质资源以及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创新与利用对突破性品种的培育至关重要,更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新高地。
勇于挑战无人区,创新种质和基因资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生物公司的快速崛起,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重要功能基因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前景,为此纷纷投入大量经费开展研究。彼时,我国品种选育仍依赖传统方法,育种家的经验至关重要,品种选育存在周期长、可预见性差等问题。90年代,钱前院士带领团队,率先将DNA分子标记技术引入杂交稻的指纹鉴定,为我国农作物品种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初期,团队在没经费、没设备,甚至连实验室都只有小小一间的艰苦条件下,白天跑田间,晚上做实验,睡实验台是常有的事。虽然充满艰辛,但团队每个成员的心都异?;鹑?,大家坚信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不仅是科研的突破,更是未来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战略性资源。直到2002年世界首张水稻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测序完成,2003年团队与李家洋院士合作克隆了水稻第一个分蘖调控基因MOC1,标志着水稻研究从基因组时代向功能基因组时代转变。
钱前院士田间考察水稻群体特征
无私奉献,广泛交流,推动产学研学科整体向前
2013年以来,在科技创新工程的稳定支持下,团队率先利用遗传诱变获得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材料,发掘近5万份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材料,并建立了4000余份高产、优质、高抗的亲本资源库。通过举办现场交流会、搭建网络平台等方式,将这些资源广泛分发给国内外100多家单位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将粳稻中28个控制稻米品质的优异等位型导入到口感较差的超高产品种“特青”中,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近5年选育的嘉禾优7号、嘉禾优7245等高产、优质新品种通过国审、省审,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科研团队现有成员17人,其中院士1人,高级职称人员11名,是一个年龄梯次合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团队。40多年来始终围绕重要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这一核心目标,先后克隆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功能基因100余个。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不断突破自我,以领跑的姿态在最新前沿探索、优异种质创制、突破性品种培育等方面深入推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建新功。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