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肉年产量、消费量均超9000万吨,世界第一,加工与贮藏是保障“有肉吃、吃好肉”的必要手段。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科研团队聚焦畜禽肉加工与贮藏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工作,对标四个面向,践行“三创一体”,为我国肉类减损保供、提质增效做出突出贡献。
攻坚克难,推动肉品加工转型升级
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德权研究员在宁夏吴忠市挂职期间,发现宁夏滩羊独具特色,但加工技术水平低,农民守着金饭碗却难致富的现象深深刺痛了他,他下定决心要攻克羊肉精深加工技术难题,帮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团队经过系统论证、科学分析,提出了要立足我国饮食习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满足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肉品加工理论、技术和产品体系的目标。2013年以来在科技创新工程的稳定支持下,张德权研究员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提出畜禽肉梯次利用理念,首创了羊肉梯次加工技术并在其它畜禽肉上成功实践,带动120余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6500元,助力青海河南县、共和县脱贫摘帽;首创能量代谢酶翻译后修饰控僵直理论,攻克了畜禽肉精准保鲜减损关键技术,成功使畜禽肉品质保持在僵直前阶段,且货架期由不足7天最长可延至120天,损耗由8%以上降至3%以下;构建副产品“基料化、食品化、功能化”利用模式,研创了组分多元联产技术装备,指导建设我国首条自主的牛骨素、食用血蛋白、液态羊油生产线,开发了骨素、硫酸软骨素、高凝胶型血浆蛋白、氨基酸修饰型血红蛋白、液态羊油五大高端基料及食品化、功能化衍生产品,在12家领军企业应用,增值5倍以上。
张德权研究员在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指导
张德权研究员指导肉品加工生产线建设
青海省河南县牧民感谢信和赠送的锦旗
羊肉梯次加工技术体系
守正创新,建设肉类加工科技强国
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科研团队现有固定成员12人,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4名。1人次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神农英才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人次获神农英才青年英才,1人次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5周年“卓越奉献奖”。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科研团队将立足我国膳食模式和饮食习惯,突破肉类加工重大基础理论,创新肉类加工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制重大新产品,为我国由肉类生产大国向肉类强国迈进而奋斗。
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