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杂粮王国,谷子、高粱、食用豆、荞麦、燕麦等杂粮常年种植面积1.5亿亩,占种植业的十分之一,产值达到种植业的六分之一,是保障民众膳食健康、提高边际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长期从事杂粮种质资源发掘与育种利用工作,团队传承至今已经40余年,现有成员20人,高级职称15人,是一支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团队聚焦“三个面向”,践行“三创一体”,深入调研产业需求,扎实开展杂粮优异资源发掘及育种利用研究,多项研究成果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小杂粮大产业,乡村振兴显身手
刁现民研究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杂粮也有大产业”,团队秉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哪里,杂粮团队的科研工作者就在哪里”的要求,积极开展杂粮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选育出了40多个优质高产杂粮新品种,中谷2和中谷19已成为山东“龙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河南“伊川小米”等品牌的产业开发主体品种;中秦1号在河南、河北年推广面积超3000亩,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超20%;中芸10号在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种植较对照种增产25%;中绿5号面积达到全国绿豆面积一半以上;中苦3号已成为凉山州和凤凰县荞麦主栽品种。团队在山西兴县、黑龙江桦川、重庆巫山等地持续开展杂粮品种示范推广、“田间课堂”技术培训等工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区域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践行科学家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刁现民、宗绪晓、程须珍、智慧等老一辈科学家充分践行脚踏实地、拼搏奋斗的科学家精神。智慧坚持南繁30余年,春节从未和亲人团聚过;刁现民在疫情期间带头坚持在南繁工作一线;宗绪晓手术后身体尚未康复,便投入工作当中。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引下,年轻一代杂粮工作者不断成长,传承榜样力量。刘敏轩、武晶、周美亮多次深入到西藏、四川、云南等高海拔、边远地区抢救性收集杂粮资源与野生材料,极大丰富了国家库中资源多样性;贾冠清、周美亮、武晶、张凯旋等获得国家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神农英才计划等称号,并获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
瞄准杂粮产业,勇攀科研高峰
创新团队牵头主持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奖励11项,完成5000多份杂粮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构建谷子、豌豆、饭豆、荞麦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5个,克隆品质、抗逆和产量关键调控基因20余个,在Nature Genetics、PNAS、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Genome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占杂粮领域国际高水平论文一半以上。
行稳渐远,再立新功
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将继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和大食物安全观精神,再对标、再努力、再落实,行稳渐远,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刁现民研究员与其培育的中谷2号
刁现民研究员在山东济南“中谷2号”谷子示范田
宗绪晓研究员在重庆市巫山县推广早熟鲜食豌豆新品种“中秦1号”
宗绪晓研究员在河北沽源试验基地配置蚕豆杂交组合
2021-2-2022荣获农业部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
创新团队在河南伊川开展“田间课堂”
创新团队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种质资源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