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国务院参事刘坚、刘志仁等一行5人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研,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唐华俊参加座谈会。
会上,陈萌山对各位参事来院调研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参事们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作科所所长万建民、环发所所长梅旭荣、农经所所长秦富、资划所所长王道龙、食物营养所副所长王东阳以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等围绕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投入等问题,结合各自研究成果,提出多方面政策建议。
专家们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棉花、油料、糖料、肉、蛋、奶等非粮产业稳定发展,有效灌溉、机械化等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长期停留在1/3左右,粮食生产的投入品价格逐年上涨。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仅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0.39%,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
专家们提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在保耕地面积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环节,下大决心、花大价钱、出大力气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引导、鼓励、支持加快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建议政府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更需建立量化的投入增长机制,明确界定在“十二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占农业GDP的比重不低于1%的量化指标,即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资翻两番。建议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的紧密结合,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确保研发出成果,推广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专家们还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新型农机具、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高效无公害新农药、农业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
国务院参事、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表示,中国粮食产量增长潜力巨大,而最大潜力在农业科技创新。他说,调研组将进一步整理征集到的意见,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建言献策。
院办公室主任汪飞杰、科技管理局副局长陆建中、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等参加座谈。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