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刘兴秀同志是我院后勤服务中心的一名共产党员。她于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期间,被选派至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工作。在藏期间,她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受到各方面好评。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她深深领悟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让她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净化了原本充满“烦恼”的心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思想和信念。她把在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西藏,我的第二故乡》这篇散文中,将老西藏精神与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相结合,激励了广大党员同志们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本文发表在2004年11月23日的《西藏日报》上)
西藏,我的第二故乡
刘兴秀
生命好似一条流动的河,不息地向前流淌。在其过程之中,将经历无数的人与事、偶然与必然,虽则经历着,记忆着,大凡却又有若大浪淘沙般,难留痕印,但有一种经历,有一种记忆,或许只要经历了,记忆了,就将终生难以忘怀而致魂牵梦萦,集结于心,恒定成为一种永远的心境,这就是生命在西藏雪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经历与记忆。
2002年7月,我作为科技援藏干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前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工作,其间,被借调至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工作近一年。回望在藏两年的时光,我常常希望时光倒流,希冀岁月让我再次回到与那些真诚、朴实、敬业的同事与朋友们相处的那些日子里。
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在西藏工作的战友们
记得那时我刚进藏不到十天,院里进行科研大检查,我的两个藏族同事负责项目统计。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他俩采取不同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算,直至凌晨四点才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为了工作而熬夜甚至通宵达旦,这样的经历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或许也只是人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件平常事,然而在高原环境中,我却有着一种深深地感动,一种对工作乐观、敬业与任劳任怨态度的感动。这件平常的小事,让我默默地告诫自己在藏期间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工作。普普通通的藏族同事,纯化了我对待工作的心境。
在北京,我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工作相对自由。而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则纪律严明、工作强度较大。在这里,从上班到下班,电话一个接一个,工作一桩接一桩,然而,大家却总是那样努力地在工作,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在同事们身上,我从来感受不到那种对权力的放纵和欲望,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服务态度,一种公仆意识和对人生的豁达?;叵胛业恼庖欢喂ぷ魉暝?,我常常以为,是同事们感染和激励了我,使我能够安心并坚持下去与我过去职业性质相距很大的工作。在这里的工作是紧张的、劳累的,然而在这里的工作却又是那样的愉快与舒心,因为在此能够感受到一种事业品质,一种在高原环境下无私奉献、甘当公仆的事业内涵与品格。我相信,这样的品质在许许多多的高原人身上都具备,也正是因为这种品质使他们一生坚守在这块高寒缺氧的土地上,工作并奉献着,而这样的奉献有时表现得却是那么的平常与平静。比如说,内地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而在高原工作的人们,却更多的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在内地的老人或让孩子独自寄宿。同样为人父母,谁不希望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在其成长过程中给其更多的关怀与爱?再比如,科技人员常常下乡指导或长期蹲点,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西藏地区,科技推广工作更加的艰辛与艰难。有的科技人员面对职称评定时,或许将因为没有时间复习外语而考试过不了线,失去评定的资格。虽然如此,他们依然又无怨无悔地下乡了,不计个人得失,因为他们心中更多想到的是要把科技推广运用到农牧民的生产实践之中。平凡之中见精神,这可以说是雪域高原工作人们的事业品格与内涵的写照与诠释,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界环境中,他们长期在此工作,透支着精力,用生命抒写着无言的歌。
一个妈妈的女儿
——西藏,一个感恩的民族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的扶贫点在山南地区加查县,每年农牧科学院书记或院领导都要亲自带队,前往检查工作、安排项目。2002年10月,我随院工作组下乡到加查县。对于下乡,我很陌生,心中充满了好奇,以为与内地开会出差一样。随工作组到了加查县,领导们带领大家深入田间地头、逐户访问、听取各种汇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对下乡有了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地老百姓在工作组到来时,他们自动地排成长队,敬上自家酿制的青稞酒,献上洁白的哈达。工作组来了,老百姓就像过节日一样盛情与快乐,他们欢迎工作组的到来,欢迎为他们办实事的共产党人,欢迎帮助他们致富的科技人。他们说:“我们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干部,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静静地,在高原阳光照射的住处,和着眼泪我啃噬着饭盒里的藏鸡,由于加工时间有些短,藏鸡比较硬,而我却几乎是骨头连着肉把它们吞咽到了肚子里。眼前不断地浮现出一个身影,一个腿脚不大灵便,在深冬的冽风中,拧着三只鲜活的藏鸡,搭乘公共交通车从墨竹工卡专程来到拉萨而后又于当天返回墨竹工卡,为送给我三只藏鸡的藏族校长的身影。校长来自甲玛乡希望小学,缘由是为了感谢我给学校捐赠了一台电视和VCD。校长同时还带给我一个刻着布达拉宫图案的礼品盒,其背面烫着“无私捐赠,永藏心底”的字样。其实,这次捐献对于我来说是那样的偶然与无意,事情过了也从未挂在心上,因为这实实在在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学校却给予了我如此真情的回报。据校长说这三只藏鸡来源于不同的孩子的家,这些孩子的家,或许是贫困的,然而他们却拿出他们认为珍贵的礼物来表达他们真诚的谢意。藏民族,一个真诚而又感恩的民族,民族质朴的心性涤荡着我的心灵。
阳光照耀的城市
——现代灵魂栖息的圣地
想起在西藏的生活,似乎又品尝到了浓醇的酥油茶与清香的糌粑,还有那清冽的青稞酒与鲜嫩的牦牛肉。那些与同事朋友们在一起过林卡,品茶畅饮的日子,让人感受到高原生活的轻松与愉快,感受到高原人的豪爽与率真。与内地的生活相比,高原生活的人情味似乎更加的浓烈与纯朴,虽然,这时自己远离着长期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但与大家相融相处时,也就感不到孤独与寂寞了。难以忘记,或许这已定格心灵,离藏返京前,单位与同事们浓情地欢送,“祝福朋友一帆风顺,祝福朋友吉祥如意,友谊的花朵永远开放在我们的心里”,真诚的祝福穿越心房,洁白的哈达系藏心底。是的,友谊之花将永远地开在我们的心里,真情永在,友谊长存。
在藏期间,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是利用假期的旅行,我到过西藏不少的地方,感受过她的博大与苍茫。岗仁波齐雄健之智者力量,珠峰无极的王者风范,纳木错神秘的容纳涵藏,扎达土林苍桑的时空遂道,古格王朝悲壮的英雄气概。西藏,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提升着生命的境界与价值判别。面对自然,个体生命是短暂和易逝的,而面对人生,生命却又是可以长存与永恒的,丹心可照汗青,历史铭记着那些有为于时代的人,那些为民造福谋利益的人,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西藏,生命之境界的追寻与追问,不求长生而求长存,不求一时之显赫而求永恒之精神。具体而言,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一首歌,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天天吟诵;是醇香的酒,浓烈刺人却又回味无穷;是甘甜的雨露,沐浴着高原的苍生万物。
2004年8月,我的心是那么的不舍与眷恋。我不舍离开关心我、帮助我的同事与朋友,我眷恋这一方宁静而蔚蓝的天宇。两年来,这里的真诚与纯静、质朴与善良、无欲与奉献,深深地浸润和与滋养着我的心灵,似乎也亦化为一种心神之气灌注于生命的血脉之中。
西藏,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