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院企”合作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中国农科院和雷力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发布时间:2012-05-14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
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雷力(集团)公司在京举办“院企”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尹成杰应邀请出席并讲话。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韧同北京雷力(集团)公司董事长郭占武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移动大讲堂”、“智能农博士”、“身边样板田”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品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成果转化,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形成“院企”和“农民”、“政府部门”、“社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启动仪式由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袁龙江主持。

尹成杰在会上指出,中国农科院和雷力公司的“院企”合作,开创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企业高规格合作的先河。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级科研舰队,是中国农业顶尖专家的聚集地,也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宝库,更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这些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优势,将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中国农科院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的号召,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他希望双方借助这次“院企”联姻,真正建立起以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借助“院企”合作农业科技推广基层服务站的建立,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3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将农业技术真正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身边,真正探索出一条“院企”合作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模式。

王韧表示,中国农科院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先后与新疆天业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等10多个涉农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为中国海藻肥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企业,亚洲最大的国际生产商和供应商,雷力公司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能力,打造院企合作新模式和新典范,推动农业技术升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悉,双方将通过“院企”合作的新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和综合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战略性合作。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集成示范推广。双方共同在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建立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和新型海藻肥应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打造农民“身边的样板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培训和示范、推广,带动新技术成果的规模推广,支持当地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使集成基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雷力公司通过产业化基地和国际、国内的推广营销网络,对中国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转化;中国农科院通过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以及院县共建、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加强对雷力海洋生物肥料(海藻肥)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共同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二是共同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和综合服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用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3G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平台等智能信息技术成果和专家资源,以及雷力已建立的绿色肥业连锁、绿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技术社会化推广网络体系,进行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远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培养一批“智能农博士”。首批选择山东、河北、湖南、宁夏、新疆等12个县级示范点,并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点和面的推广。此外,还将合作举办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移动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户的培训,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推广的数据和案例,形成一批示范推广成果,并围绕以上服务模式,以及当地的主导产业,共同引导创办领办一批技术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民应用海洋生物肥料(海藻肥)的示范和指导。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留学生资源及其他国际交流资源,以及雷力营销网络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资源,以项目推荐、技术报告和专题培训等形式,促进双方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援外工作。
会议为首批13个基层服务站授牌,并聘请了首批“移动大讲堂”特聘专家。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中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以及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成果转化局、国际合作局、技术转移中心、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




据悉,双方将通过“院企”合作的新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和综合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战略性合作。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集成示范推广。双方共同在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建立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和新型海藻肥应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打造农民“身边的样板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培训和示范、推广,带动新技术成果的规模推广,支持当地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使集成基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雷力公司通过产业化基地和国际、国内的推广营销网络,对中国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转化;中国农科院通过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以及院县共建、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加强对雷力海洋生物肥料(海藻肥)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共同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二是共同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和综合服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用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3G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平台等智能信息技术成果和专家资源,以及雷力已建立的绿色肥业连锁、绿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技术社会化推广网络体系,进行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远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培养一批“智能农博士”。首批选择山东、河北、湖南、宁夏、新疆等12个县级示范点,并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点和面的推广。此外,还将合作举办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移动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户的培训,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推广的数据和案例,形成一批示范推广成果,并围绕以上服务模式,以及当地的主导产业,共同引导创办领办一批技术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民应用海洋生物肥料(海藻肥)的示范和指导。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留学生资源及其他国际交流资源,以及雷力营销网络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资源,以项目推荐、技术报告和专题培训等形式,促进双方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援外工作。
会议为首批13个基层服务站授牌,并聘请了首批“移动大讲堂”特聘专家。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中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以及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成果转化局、国际合作局、技术转移中心、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