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保所棉病组完成的“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日前顺利通过农业部的成果鉴定。
近年来,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在我国各主产棉区普遍大面积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早衰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轻度早衰常减产15%左右,重度早衰则可减产 20%-50%,且衣分低,棉花纤维品质变劣。迄今,棉花早衰的发生和危害已遍及我国西北内陆、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三大主要棉区,东至江苏沿海,南至江西彭泽,西至新疆伊犁,北至北疆、辽宁朝阳。在中轻度发生的年份,平均每亩棉花减产15-20公斤,以13元/公斤计,损失195-260元,全国5000万亩棉田发生,则经济损失可达92.5-130亿元,而在早衰重度发生的年份,全国范围内早衰引起的损失将突破200亿元,如以2010年棉花价格计算则损失将翻倍。
针对早衰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的现状,在相关课题的支持下,棉病组启动了 “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工作。通过系统调查和研究,初步明确了棉花早衰田间消长规律和主要成灾因素,棉花早衰呈现暴发、普发及不可逆的发生特征,棉花品种是影响早衰的主要因素;发现我国各棉区多数主栽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差,筛选出3个抗早衰品种,18个中抗品种。初步明确了部分棉花品种抗早衰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筛选出能够缓解棉花早衰发生的叶面喷施剂型2个,田间防治效果明显。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一套 “以抗或耐病品种为基础,改善土壤生态条件,调节棉株库源比例控制伏前桃及诱导棉株产生抗病性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的控制技术体系,并在部分棉区试验推广130多万亩,增产皮棉1065公斤,直接经济效益23951万元。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结果对控制棉花非侵染性病害的流行为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分享到
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发布时间:2011-04-13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span>|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