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维理研究员领衔的数字土壤研究团队研制的“智能化地图编辑与制图表达系统”(IMAT,Intelligent Mapping Tool)完成组装与集成。系统实测结果显示,IMAT各项功能与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IMAT系统的成功研制将为大比例尺地图的制作,以及以地图形式表达的高精度网络化、可视化地理信息的图面编辑和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得到专业地图出版制作专家的好评与极大关注。
据了解,在地图制图中,对于图面的颜色渲染、图例与注记表达通常是靠图面编辑人员利用专业制图软件进行人工图面编辑。在小比例尺地图制作中,由于地图整体幅面较小,需要人工制作编辑的工作量小,对成图速度影响小。而制作覆盖全国的大比例尺地图,庞大的图面编辑工作量则成为后期制作的主要制约。因此,即使利用专业制图软件,要完成图面表达主题突出、层次感清晰,最终满足出版要求的全国范围大比例尺地图的制图,通常需要数百名专业地图编辑人员工作10余年才能完成数以万计的分幅图的图面编辑。我国1:5万地形图、正在制作中的1:25万地质图均由大量图面编辑人员利用专业制图软件经过多年制作才能完成。
首席科学家张维理说,IMAT系统采用了人机交互制图技术,利用机器人工作原理,通过构建30余个组件模型,实现了全程化、批量化的大比例尺地图图面编辑与成图制作。IMAT系统还嵌入了由该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海量空间信息接口、多维库接口、地统计判别和模糊分析等多项技术,在进行全国24000多个分幅图的地图制图中能按照不同区域土壤分布与地理特征进行差异化的颜色渲染、图例与注记表达和编辑,大幅提高了大比例尺地图制作的自动化程度。
在谈到制作1:5万土壤图时,张维理说,该团队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智能化成图输出系统(IMAP,Intelligent Mapping Printing)将于今年10月研制完成。届时,利用IMAT系统与IMAP系统,可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全国4/5地区的有资料地区大比例尺(1:5万)土壤图的编辑、制图表达与输出。这一大型图集的制作完成可以1公顷为基本单元提供土壤类型、母质、土体构型、分层质地、土壤碳、氮、磷、钾、酸碱度等多项土壤资源与质量信息,将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并为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提供直接的科技支撑。(通讯员 孟秀华)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