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植物?;ぱЩ嵘锇踩ㄒ滴被嶂魅挝?、植保所彭于发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效益与风险评估》的大会报告,并指出,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能够在作物的新品种培育方面发挥核心和引领的关键性作用。
报告中,彭于发介绍了目前国际、国内转基因品种的应用情况。他说,1972年转基因技术开始兴起和发展,到1982年全球第一粒转基因作物研发成功,直到1996年全世界才真正实现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全球目前已经有超过57个国家先后批准了24种不同的转基因作物应用,但真正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只有4种作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我国于1997年首次批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至今也只有抗虫棉得到大规模生产应用。
在谈到我国在转基因安全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时,彭于发说,国家在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发和相应转基因安全性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进一步组装成以县为单位的水稻基因漂移风险评价服务模型,已开始试运行。
对于未来国际、国内在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效益与风险评估方面的发展趋势,彭于发表示,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研发及十余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应用,对于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潜在风险的评估,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相关机构都一致认为,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能够在作物的新品种培育方面发挥核心和引领的关键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优质和多抗相结合。
彭于发指出,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核心和引领技术,与其他的传统技术包括杂交育种、耕作栽培、土肥植保等各种综合措施相结合,组成的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系列农业耕作栽培措施,将引领绿色革命之后新的种子基因革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同样要遵循科学、民主的规律,也要依法办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邓楠出席大会开幕式。包括“两院”院士、台港澳专家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美、英、俄、日等国科技团体代表等共5000余人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分享到
彭于发:转基因引领作物新品种培育
发布时间:2010-11-24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span>|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