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利走出象牙塔 成果转化促升级
牧医所低成本高效率饲料检测技术实现转化
发布时间:2014-04-25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4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湖南中本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京举行了“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及基于该系统模拟单胃动物消化的方法”发明专利独家授权使用签约仪式。牧医所所长李明与湖南中本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增军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专利独占使用权转让协议。
据了解,饲料有效能值是制定畜禽饲养标准及优化饲料配方的首要技术参数。与传统体外消化法相比,单胃动物仿生消化仪操作简单、数据准确、重复性好。从2004年开始牧医所张子仪院士指导赵峰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利用仿生学理论研发“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及基于该系统模拟单胃动物消化的方法”,研究历时7年,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科研人员在该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单胃动物(猪、鸡、鸭)仿生消化系统将自动控制技术与动物消化生理学相结合,可使饲料养分的生物学效价测定效率提高50~75倍,测试变异系数控制在1.5%以内。第二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II型)在模拟消化液自动泵入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模块化分区、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寿命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体外条件下模拟动物胃肠道消化吸收饲料的过程,模拟逼真性高、重演性好,2012年该成果通过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专家组的验收,并认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多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用,其社会效益已得到了业内同行的广泛首肯与好评。今后在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中推广后,将使猪禽饲料利用效率提高3%以上,预计每年可为节约饲料费用在180亿元左右。(通讯员 邬震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