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和中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合作项目,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熊伟、林而达、李玉娥等构建了气候变化影响归因方法,首次在全国尺度上系统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气温、降水、辐射、CO2浓度增加等气候变化趋势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阐明了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归因。
研究表明,过去50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为负面影响。气温、降水和辐射的变化抵消了同期8.6%的产量增幅,其中粮食主产区的辐射量下降起到了85%的作用,空气污染和大气硫化物的增多导致的大气净辐射量下降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效益。温度上升对产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空间上的差异而相互抵消,且在中国东北地区正效益明显,在南部地区有小量的负效应。虽然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变化不显著,但降水的时空变化导致中国粮食总产水平下降1%左右。CO2浓度增加减缓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1961-2010年中国气温、降水、辐射的变化及CO2浓度增加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幅度在4%以内。
该研究不仅首次回答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创建了气候变化归因研究的新方法,而且系统地指出了不同区域、不同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对目前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增加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7月的《环境研究》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并引起英国环境研究网(Environment Research Web)的关注。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