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威在江苏东台蚕农家中调研。(康国平摄)
▲陆有华用显微镜观察病蚕。(王福海供图)
“人家说我就是医疗队长,一接到电话,就要去现场。”从事蚕病研究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黄可威最怕蚕宝宝出事。这是一支特殊的救火队,21个人,年纪最长的76岁,最小的30岁;这是一个特别的战斗组,24年来,三代研究人员接续发力,全程阻击家蚕疾病。
近日,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学??蒲а芯坑判愠晒保蒲Ъ际酰┦诮苯峁?,由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历时22年完成的“家蚕主要疾病防治新技术与系列蚕药”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建立蚕病防治体系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蚕桑生产得到大发展。蚕桑生产经营方式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向农户为单位的个人承包分散经营转变,养蚕防病体系也随之改变。但是,适应新经营方式的防病技术体系尚未完善,养蚕过程对灾害性蚕病的防控能力较弱。
当时,微粒子病全国性暴发,病毒病等传染性蚕病在全国各蚕区也呈流行态势,加上环境污染(农药、化工企业排污污染)危害,给蚕桑生产造成惨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损失蚕茧12%以上,损失蚕种10%左右,经济损失10多亿元。由此导致蚕茧生产量减少,茧质下降,整个茧丝绸行业遭受严重影响。
初时,一张蚕种2万多条蚕,死亡几条,农民不当回事,发病率低,农民没有发现?;瓶赏嫠呒钦撸?ldquo;蚕病一年比一年多,不断增加,整个养蚕环境被病原污染。若不强化消毒,消灭病原,蚕病发生在所难免。当时很惨,有些农户的蚕因生病、中毒死亡或不结茧,损失很大。”
用药不当,消毒不彻底,是传染性蚕病在蚕区流行危害的主要原因。“当时我们生产的蚕药只对病毒病、真菌病有效,对微粒子病没有效。”黄可威告诉记者。
看着农民因为蚕病危害减产无收,生活陷入困境,黄可威心急如焚,决定整合团队,集中力量打蚕病歼灭战。
研究人员从微粒子病着手,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发现,微粒子病病原来源广泛,不仅存在于家蚕中,在野外昆虫中发现的蓝萤叶甲、桑螟虫等昆虫中也发现了这一病原。
摸清微粒子病病原存在规律后,进一步研究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强化管理、净化环境、切断传染途径”的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危害原则,积极开展防病技术研究,加紧高效广谱的蚕药研制,组织建立新的防病体系。
受当时条件限制,炎热的夏季,研究人员也不得不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戴着防毒面具,埋首实验室制药。“这种药是酸性的,落在身上会很痒,而且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过程很艰难,但是必须按时按量完成生产。”研究员陈国瑚回想当年,感触良多。
在研究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蚕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1989年,黄可威着手组建家蚕主要疾病防治团队。他将科研人员整合成防治技术研究、蚕药研制、规范化生产三部分。相互配合,各负其责。1991年,经国家和省批准,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研究正式立项。
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攻坚克难,建立了蚕病防治技术体系,研发亚迪系列新蚕用药物6种。从最初的10个人,到如今的21个人,团队先后在黄可威、郭锡杰的带领下,针对不同的蚕病研发不同的蚕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研究,系列成果在20多个?。ㄊ?、区)的蚕区大面积推广使用。而他们,也成为了阻击蚕病的“医疗队”。
把技术交给蚕农
养蚕前要先消毒,蚕药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必须齐头并进。
20多年来,黄可威、郭锡杰、陆有华带领团队科研人员跑遍了全国各大蚕区,传授蚕病防治技术、推广新研制蚕药。回顾这二十多年的蚕病防治,黄可威最深的体会就是“蚕药生产一定要质量好,技术人员的技术一定要过硬”。
与黄可威年纪相仿的陆有华,是团队中年纪最长的研究人员。他从蚕病防治做起,研发蚕药,还兼做基地示范推广。陆有华告诉记者,技术推广人员一年最少有30%的时间在农村度过。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可威一边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宣传和推广新蚕药,一边开始着手建立蚕药厂。就这样他们凭借着10万元启动资金,按蚕农的“订单”投入了生产。
黄可威介绍说,“现在蚕药生产实验设备较完善,条件具备。我们的蚕药厂已建成了3条符合国家GMP要求的蚕药生产线。但刚开始做蚕药生产中试条件艰难,先要在实验室里做一次,然后再找更大的地方做,甚至到一个没有养过鸡的新建鸡场去做,起早贪黑。”
就这样,他们的新蚕药生产规模也越扩越大,并逐步在苏、皖、鲁、浙、川等省建立了基地,走出了一条融“科研、生产、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新路子。
四川乐至县蚕病发病率高,那里的蚕农使用了黄可威团队研制的消杀精等新蚕药后,张
“亚迪”蚕药走出国门
“七五”至“九五”期间,在黄可威的主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共研制出九个蚕药新品种,其中消毒净、克蚕菌胶囊、消杀精三个品种的科研成果分别在1994年、1997年、1998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专利证书。“蚕用消毒净、克蚕菌的研制与推广”成果,1994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我们亚迪净这个蚕药,推出来20多年了,生产上现在还在使用。所有的蚕药中,它的经济效益最大。”黄可威告诉记者。
黄可威和他的团队研制出来的系列蚕药成果不仅在全国20多个?。ㄊ?、区)蚕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走出了国门。
2012年12月,团队研究成果亚迪净等系列蚕药随我国援埃农业技术工作组出国,已连续3年在埃塞俄比亚养蚕生产中试用;2013年团队研究成果亚迪净、亚迪蚕保等在古巴试验推广。2015年春节前夕,亚迪净、亚迪蚕保等一批蚕病防治药物顺利运达古巴上海领事馆并发往古巴。这也是在中、古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建立古中农业示范园区的框架协定》后,中方向古巴提供的第3批蚕药,代表中古蚕业科技合作中心正式开始运作。
“蚕药的开发工作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蛋糕还要做大些。”面对着自己在蚕病防治上取得的累累硕果,黄可威并没有满足,他期待又一代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家蚕主要疾病的防治新技术研究及蚕药研发工作中上取得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