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今天(24日)上午在京举办。据了解,这是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其所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近日已全部顺利回收。
本次交付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说白了,就是用于航天育种的载荷。不少朋友好奇,这些年总听到这个关键词,但航天育种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农作物种子上了太空,会发生变异吗?所谓的“变异”究竟可怕吗?这些太空育种的成果走上百姓餐桌,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航麦系列”品种
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重大工程楼的科技展厅,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依次介绍着这些曾经登上太空的“种子乘客”。
刘录祥:现在您看到的这个地方,我们摆了很多“航麦系列”的品种,这些品种都是我们通过历次的航天搭载选育的一些优良品种。
他解释,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将种子等植物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空间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植物新品种。
刘录祥:“航麦247”,就是我们通过航天搭载,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的杂交育种相结合育成的,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这个品种特点就是产量高,“个子”很矮,69公分,大风刮它也不倒,抗倒伏性非常好,综合抗病性也非常好?!昂铰?02”是我们新近育成的,非常具有未来推广前景的品种。这个品种2021年通过了河北省的审定,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产量、广适性非常好。它全生育期的耐盐性达到一级,在萌发阶段、春季返盐阶段,以及后期灌浆这三个关键时期,耐盐性非常突出。
航天育种实验
这些突出的特性,是如何通过航天育种获得的呢?刘录祥表示,对种子来说,太空就是一个超级实验室,因为它具备了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太空诱变因素多,有可能获得传统地面诱变得不到的变异,太空诱变可以诱发植物的多种性状发生变异,育种家通过定向筛选,可以获得产量或抗病的突变基因。
刘录祥:经过空间搭载以后,搭载的种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只有变好的性状,我们选择保留下来、稳定下来,作为种质资源给它储存起来。有的产量高、有的品质好、有的抗性好,那我们就要用诱变获得的这些新的种质资源,与当前的主栽品种做杂交,使得它优良性状得到累加。物理诱变、核辐射诱变,包括航天诱变、化学诱变,所有的诱变都是随机的。但是这个随机性,恰恰在我看来是一个多样性的表现,关键在于我们要制定一个育种目标所期望的定向筛选方案。
那么,这些优良性状既然是通过航天育种导致的基因变异所获得的,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刘录祥表示,不管是核辐射诱变、化学诱变还是航天诱变,和自然界的自然变异,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刘录祥:我过去30年,年年都在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要搞清楚,我们只是用了一个外力,促使生物体本身的基因发生改变。自然界里面生物进化主要的动力就在于变异,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几千年来大家都认为自然变异不可怕,我们通过人工的办法只是去加速了这个自然变异的进程和频率。1996年第十七颗返回式卫星就专门搭载了一批种子,返回以后我们就立即用专业的设备去检测,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它的安全性跟我们地面长期保存的种子安全性是相等的,大家可以安全地享用。
“航麦802”品种
那么,从航天育种,到走上百姓餐桌,这中间又需要走过怎样的历程呢?刘录祥介绍,这些“种子乘客”从太空返回之后,需要经历两至三年优中选优的过程,再培育出可以规?;?、商业化应用的品种。等真正成为大众消费的食品,最快也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刘录祥:就这一次实践十九号搭载的种子,如果从育种家的角度来讲,第二年就可以看到效果,他获得了变异的种子,就满足了;但是对种业企业来讲,它要的是能够在大田规?;?、商业化应用的品种,可能得5到6年;它的产品要形成食品到普通大众的餐桌上,要更长的周期,审定到商业化到产品,8到10年是最快的,这是所有品种绕不过去的一个必经之路。
从1987年中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农作物种子飞向太空至今,中国航天育种已走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刘录祥表示,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整个诱变育种的数据库中,总共登录有3400多个突变品种,其中来自中国选育出的品种大约占1/3,航天育种功不可没;此次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所呈现出的,是我国在航天育种方面长足的进步。
刘录祥:中国的航天育种经历了随机搭载,也就是无源搭载;有源搭载——实践八号;然后精准搭载——我们的空间站,走向了一个精准设计、精准诱变的道路。实践十九号的发射回收,真的是里程碑式的。实践十九号这一次有效载荷几乎覆盖了粮棉油菜瓜果主要的品种。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卫星舱可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成本,瞄准商业化利用。这一次征集了多个国家的生物载荷,也是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大协作的理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人类的食物安全、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图片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