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克隆了一个水稻??砹V鼗騎GW2,并开展功能分析,阐明了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我国是稻米消费大国,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下降,如何提高水稻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这3个要素决定。水稻粒形指标包括粒长、??怼⒘:窈统た肀?,前三者与粒重密切相关,同时还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至今,虽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粒形粒重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克隆新的水稻??砹V鼗?,推动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水稻高产优质育种。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高振宇介绍,研究团队基于前期构建的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重组自交系和高分辨率遗传图谱,检测到3个控制??淼囊糯坏愫?个控制粒重的遗传位点,并克隆了一个控制??砹V氐幕騎GW2,该基因编码细胞数目调控因子。研究发现,亲本品种培矮64s的等位型基因在孕穗期颖壳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另一亲本93-11的等位型,颖壳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TGW2蛋白与调控细胞周期的KRP1蛋白相互作用,负责调控水稻的??砗土V?。将93-11的等位型基因导入培矮64s背景,产量可提高12.3%而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
团队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序列后推测,培矮64s等位型基因最初出现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随后传播到中国等邻国,并揭示该基因受到了育种驯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