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过后,北京气温骤降。顺义的清晨,寒风刺骨,田野间一片寂静。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里,研究员张锦鹏正蹲在麦田边,仔细查看小麦苗情,记录着每一株小麦的“健康状况”,为它们的越冬表现“把脉问诊”。
“春节期间是小麦越冬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气温转折点,最能体现小麦的抗寒性?!闭沤跖粢槐呒锹际?,一边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道。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字和符号,这些都是小麦抗寒性的“密码”。
张锦鹏介绍,小麦越冬性的评价分为五级:0级表示无冻害,1级为轻微冻害,2级为中等冻害,3级为较重冻害,4级则为严重冻害。为了快速记录,他和团队采用简化的数字标注法,将每一片试验田的小麦抗寒性逐一登记。
“你看,这片区域的小麦叶片有1/3到1/2已经冻干脱水了,但生长点依然健康,这说明它的抗寒性属于中等水平?!闭沤跖糁缸乓黄筇锼档?。他告诉记者,对照品种“中麦175”是北部冬麦区的抗寒标杆,任何新品种的抗寒性都要与它进行比较?!叭绻购猿新?75’,那这个品种就很有潜力;如果不如它,那就要谨慎对待了?!?/p>
在另一片试验田,张锦鹏发现了一个抗寒性表现优异的品种。“你看,这片区域的小麦叶片大部分还是绿色的,冻干脱水的部分不到1/3,这说明它的抗寒性比对照品种还要强?!彼朔艿丶锹枷率?,并嘱咐助手拍摄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然而,并非所有小麦都能顺利越冬。在一片试验田里,张锦鹏发现了一个抗寒性较弱的品种?!罢馄虻男÷笠镀负跞慷掣赏阉皇O乱肚驶炕贡A粢坏懵躺?。”他摇了摇头,“这样的品种可能无法通过越冬考验,未来会面临着被淘汰?!?/p>
张锦鹏的田间调查是多年来的坚持。他告诉记者,小麦越冬性的评价需要连续多年的数据积累,单靠一年的观察是不够的?!爸挥芯锤囱橹ぃ颐遣拍苌秆〕稣嬲购郧?、适应性广的品种,才能把小麦品种受冬季冻害的风险降到最低?!?/p>
春节前后,正是北京最冷的时节,也是小麦越冬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张锦鹏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下田调查,正是为了捕捉小麦在极端低温下的真实表现?!罢飧鍪焙虻氖葑罹哂写硇?,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品种的抗寒性?!?/p>
当被记者问及春节坚守田间的感受时,张锦鹏笑了笑:“农业科研人员没有假期,只有责任。小麦不会因为春节就停止生长,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停?!?/p>
他的坚守不仅是为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更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靶÷笫俏夜闹饕甘匙魑镏唬绕涫窃诒狈降厍?,越冬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张锦鹏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农民筛选出抗寒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