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琳琳
众所周知,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而在前几天的一档央视节目中,我们看到,长春郊区的有机土层仅剩下10厘米,10厘米以下都是毫无养分的沙砾层。眼看着大片土地地力在下降,我们不仅质疑,是什么造成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毁灭性结果?答案是──地面土壤污染。
困扰了英国人民10余年的这种怪病,是典型的人畜交叉感染,人与牛的大脑内形成变异海绵体,导致死亡。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病毒有可能从处理成饲料的肉骨粉传给其他动物,也可能通过以牛粪为肥料的蔬菜传给人类。这是生物链污染。
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在这些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关键是,人类在这种关系中起到的是积极的联系作用还是消极的联系作用。
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一个类别的污染,危害不仅仅终止于这个小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循环体都包含在整个的环境中,形成了交叉、嵌套式的大循环体的污染。
这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循环经济”就是一个针对工业立体污染提出的方法论。同样道理,在农业领域,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理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构成了水体、土地、生物、大气的“立体污染”。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在农村流行的沼气池,解决的是粪便回收利用节约农业能源问题;现在流行的绿色生态农业,解决的是无化肥污染的有机化问题。然而这些都是在“点”上做文章。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的污染立体化趋势,而在学术研究细分化和跨学科领域两种趋势并行的今天,何不把这些已经起作用的“点”、“面”联系起来,结合成“体”,从而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这也就是我们要呼吁的农业领域的“宏观调控”吧!
分享到
科技日报:立体治污-不做“点”、“面”文章
发布时间:2004-12-15
|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