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记者叶婧)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山东武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可实现玉米生产“三减一增”,即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化学农药使用量10%、人工1个左右,亩增效120元左右。
据介绍,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总的来看,我国种植业长期以单纯追求产量为主,耕地、淡水等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さ难沽Σ欢霞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导致玉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竞争力不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说,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国内其他单位优良品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信息等创新技术为主体,结合地方现有技术,进行联合集成攻关,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核心的8个技术进一步优化示范。比如,选用中单909、登海518等为主的高产优质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化控抗逆、阿泰灵蛋白诱导剂技术;籽粒烘干储存或产后简易仓储减损技术等。
近年来,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已在黄淮海地区以及黑龙江、新疆等省份进行了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农业局局长张学丰说,从2014年开始,武城县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院地合作,目前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应用面积已达30万亩。经过测算,武城县通过应用这项技术,每亩可减少农药施用20%,节约农药成本5元/亩;节约氮肥4.73kg/亩,节约肥料成本15.3元/亩;节约1个工,约100元。总体算来,比一般农民种植方式节本增效120元以上。(完)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