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一岁了
[工人日报]机制创新呈现诸多亮点
发布时间:2014-01-07
|来源: 《工人日报》2014年01月03日 |作者:黄哲雯
本报讯(记者黄哲雯)面对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激烈、国内农业科技需求更加迫切的现实,2013年中国农科院正式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农科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
至2013年11月,该院分两批先后遴选出22个研究所及其193个科研团队进入创新工程试点。这一创新工程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机制创新,启动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立以“两个面向”为导向的新型学科体系架构下的资源配置新机制。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构建“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围绕学科体系,重点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以团队为基础、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为有效打破传统的过度竞争、方向不稳的小课题组的科研组织方式,按照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确定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组建科研团队;尊重农业科研规律,以稳定支持为特征,支持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在两批试点研究所遴选评审中,明确要求各研究所必须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拿出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从入选的试点研究所来看,都制定了符合各自特点的绩效考评办法,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研究助理等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以研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任用机制。
建立“定岗定酬、绩效激励”的分配机制。团队成员年度考评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优秀比例不超过20%,考评结果要进行排序,团队成员的考评结果与薪酬挂钩。年度考评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考评排在末位者,退出创新工程。
建立以跨所跨学科的协同攻关为特征的开放协作模式。统筹全院国内外交流合作,创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机制。各大学科集群内部各类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集群之间互相衔接支持,建立学科开放透明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集成发展的学术环境。
至2013年11月,该院分两批先后遴选出22个研究所及其193个科研团队进入创新工程试点。这一创新工程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机制创新,启动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立以“两个面向”为导向的新型学科体系架构下的资源配置新机制。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构建“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围绕学科体系,重点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以团队为基础、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为有效打破传统的过度竞争、方向不稳的小课题组的科研组织方式,按照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确定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组建科研团队;尊重农业科研规律,以稳定支持为特征,支持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在两批试点研究所遴选评审中,明确要求各研究所必须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拿出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从入选的试点研究所来看,都制定了符合各自特点的绩效考评办法,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研究助理等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以研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任用机制。
建立“定岗定酬、绩效激励”的分配机制。团队成员年度考评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优秀比例不超过20%,考评结果要进行排序,团队成员的考评结果与薪酬挂钩。年度考评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考评排在末位者,退出创新工程。
建立以跨所跨学科的协同攻关为特征的开放协作模式。统筹全院国内外交流合作,创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机制。各大学科集群内部各类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集群之间互相衔接支持,建立学科开放透明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集成发展的学术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