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小麦家族添“稳健型选手”
“中麦895”具有高产、抗逆、广适等优良品性
发布时间:2014-06-09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20日|作者:黄明明
本报讯(记者黄明明) 5月1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和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麦895”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安徽颍上县红星镇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及来自农业部、安徽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现场会。
“中麦89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和棉花研究所经过近10年研究,合作育成的高产抗病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2013年通过陕西省审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究员何中虎代表育种团队介绍了“中麦895”的基本情况和品种优势。近年来,通过“中麦895”与“矮抗58”、“周麦18”、“小偃22”等安徽、河南、陕西的主要小麦品种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中麦895”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病、抗高温以及加工品种好等优势特点。
在产量上,在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中麦895”平均亩产547公斤,比照“周麦18”增产4.8%。
何中虎分析,“中麦895”的高产主要得益于其株型紧凑、亩成穗数多,同时植株较矮(约70~75厘米),抗倒伏能力强,这也为高产提供了保障。
而今,成熟期高温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现有品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中麦895”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因此而耐后期高温。数据显示,“中麦895”籽粒大而饱满(约50克),较其他品种高5克左右。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麦895”的赤霉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抗抗条锈和白粉病。2012年,黄淮麦区赤霉病大暴发,“中麦895”的平均病穗率仅为6.2%,而“矮抗58”的平均病穗率高达15.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研员万富世指出,“中麦895”做成的面条和馒头品质较好,面团吸水率可达60%,目前小麦常规品种维持在56%左右。在他看来,“中麦895”具备成为大品种的潜质。
通过实地考察田间长势,听取该品种高产创建情况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专家组依据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该品种进行实地高产创建千亩方测产,在不浇水的情况下,预计亩产达到643.7公斤。
专家组指出,今年在安徽沿淮淮北雨水偏多,拔节期气温偏高,倒伏风险较大,赤霉病发病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中麦895”表现出较强抗倒抗灾能力和较高的产量潜力,建议加大该品种在安徽淮北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
据了解,“中麦895”播期以10月上中旬为宜,亩播量建议8~12公斤,同时应注意蚜虫、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中麦89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和棉花研究所经过近10年研究,合作育成的高产抗病广适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2013年通过陕西省审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究员何中虎代表育种团队介绍了“中麦895”的基本情况和品种优势。近年来,通过“中麦895”与“矮抗58”、“周麦18”、“小偃22”等安徽、河南、陕西的主要小麦品种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中麦895”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病、抗高温以及加工品种好等优势特点。
在产量上,在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中麦895”平均亩产547公斤,比照“周麦18”增产4.8%。
何中虎分析,“中麦895”的高产主要得益于其株型紧凑、亩成穗数多,同时植株较矮(约70~75厘米),抗倒伏能力强,这也为高产提供了保障。
而今,成熟期高温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现有品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中麦895”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因此而耐后期高温。数据显示,“中麦895”籽粒大而饱满(约50克),较其他品种高5克左右。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麦895”的赤霉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抗抗条锈和白粉病。2012年,黄淮麦区赤霉病大暴发,“中麦895”的平均病穗率仅为6.2%,而“矮抗58”的平均病穗率高达15.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研员万富世指出,“中麦895”做成的面条和馒头品质较好,面团吸水率可达60%,目前小麦常规品种维持在56%左右。在他看来,“中麦895”具备成为大品种的潜质。
通过实地考察田间长势,听取该品种高产创建情况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专家组依据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该品种进行实地高产创建千亩方测产,在不浇水的情况下,预计亩产达到643.7公斤。
专家组指出,今年在安徽沿淮淮北雨水偏多,拔节期气温偏高,倒伏风险较大,赤霉病发病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中麦895”表现出较强抗倒抗灾能力和较高的产量潜力,建议加大该品种在安徽淮北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
据了解,“中麦895”播期以10月上中旬为宜,亩播量建议8~12公斤,同时应注意蚜虫、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