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7项技术融合突破油菜机械化瓶颈
通过集成品种、栽培、肥料、植保、农机装备等多项技术创新,长期受机械化难限制的油菜生产模式获得新突破。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南京农机化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实施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湖北云梦县的千亩示范基地获得成功。专家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油菜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突破油菜产业“生死”瓶颈。
油菜籽是我国第二大食用油原料,营养价值和均衡度仅次于橄榄油,是我国南方居民主要食用油原料。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同季作物小麦可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周期长、耗工多、技术环节复杂的油菜生产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种植面积下滑压力大。专家表示,不解决生产机械化问题,油菜籽的种植习惯将逐渐消失,已经高度对外依赖的食用油产业将雪上加霜。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08年开始研究适宜机械化的油菜品种。2009年选育成功的“阳光2009”具有株型紧凑、抗倒性好、抗裂角性强、花序长、含油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宜机械化生产。
选定好种子后,科研人员将近年来油菜科技成果、产品、装备进行了集成组装,将“阳光2009”、机械精量耕播技术、配方施肥、防渍、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机械分段收割等7项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在长江中游以北的云梦县建立示范基地,形成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学昆介绍说,去年9月播种,到今年5月收获,机械装备的应用将传统种植油菜亩均10个工减少到0.8个工,接近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与此同时,亩均产量保守估算达到15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亩均纯收益300元以上,可扭转长江流域近年来油菜生产效率低、效益低的局面。农业部种植业司专家曾令清表示,油菜生产关系到我国油脂行业的产业安全,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对农民是好事,对产业安全更是有力的支撑。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