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陕西和甘肃两地的“中麦175”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两省交界的7个县小麦亩产超千斤已并不新鲜,不少地块的产量甚至超过京津一带的水浇地。该品种过去三年在当地经受了“旱、涝、病虫害”等不同气候的考验,具备高产、抗倒伏、抗条锈病,且面条和馒头品质好等特点。
在陕西永寿县组织的实打验收显示,“中麦175”百亩方平均亩产587公斤。即使在平凉地区的泾川、镇原、灵台及崇信县种植的1万多亩“中麦175”,不管是地膜种植还是露地种植,产量都在千斤上下,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0%以上。除去“天帮忙”雨水多的原因,这个变化还应归功于高产节水抗病小麦新品种“中麦175”的引进与推广。
据了解,在甘肃平凉地区,2012年为丰水年,在地膜条件下“中麦175”亩产445公斤,比当地引进种植多年的品种“长6359”增产17%以上。在2013年极端干旱条件下,全膜覆土示范田种植的100亩“中麦175”仍然大丰收,平均产量406公斤。2014年平凉地区出现了春季罕见的降雪、降温、大风、霜冻极端天气,后期条锈病和白粉病又大范围发生,当地主要品种都预计减产一至三成,唯有“中麦175”出现了不少大面积亩产超千斤的地块。
据悉,“中麦175”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目前已通过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两次国家审定及北京、山西、河北、甘肃和青海5省市品种审定,是北部冬麦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并连续四年为北部冬麦区第一大品种。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