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9月20日
农历八月初六
距离“中国农民丰收节”还有3天
郭三堆接受“丰晚我来啦”探班采访
种业功勋,破译棉花基因密码
“棉花全身都是宝,能做衣服、床单、棉籽油、饲料,还有药用价值,也是精细化工原料和国家战略物资?!蔽夜藁ù游薜接?、由少到多,从“靠天吃饭”到实现抗虫棉全面国产化,如今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这一路走来,中国棉花种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郭三堆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
资料图/郭三堆在试验田
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灾害连年暴发,大量棉农和纺织行业都受到巨大影响。当时美国已有抗虫棉技术,但想引进就要接受诸多苛刻条件。1992年,国家将转基因抗虫棉项目列入“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其中郭三堆带领的抗虫基因研制团队,经过近两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技术重大突破。1994年,单价抗虫棉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ち嗣夼┖筒盗吹睦妫夜藁ò踩峁┝擞辛ΡU?。
从“抗虫棉”解决棉花虫害问题,到“三系杂交棉”解决产量和制种问题,再到如今的“抗除草剂棉”解决草害问题……30多年来,郭三堆说自己只做了一件事:种棉花。
资料图/郭三堆在试验田
谈农科教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73岁的郭三堆,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地。
早上去看试验田里的棉花,晚饭后还要去看,出差回来首先还是往地里跑。除了埋头于中国棉花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研究,郭三堆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有人才培育,“我们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更重视让学生能够和农业上的问题结合起来?!?/span>
资料图/郭三堆与学生们
郭三堆22岁离开家乡,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学习科研经验,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走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郭三堆接受“丰晚我来啦”探班采访
在丰晚幕后采访中,郭三堆多次提到农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科教育不仅要能念好书,还要在地里头把科学工作做好”,他说,搞农业的“离开了土地是不行的,虽然下地很累,但也能看到我们的成果。学、用、成果要能结合起来,而不是光写一篇文章。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们搞农业科学必须要遵守的原则?!?/span>
郭三堆一直坚信,只有棉田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农业、热爱棉花育种事业的学生;只有让土地里长出优质棉花,才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郭三堆在试验田
学生眼中的“大科学家”
郭三堆学生王远接受采访
棉花开花(王远提供)
百花丛中,最漂亮的是棉花
“这花里头啊,我认为棉花是最漂亮的。特别是我们用新技术培育出的抗虫棉花,不仅减少虫害,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せ肪??!彼档椒崾战冢芽牡厮?。王远第一个想到也是雪白的棉花,“棉花丰收了,我们就能穿到更好更暖的衣服?!?/span>
棉花丰收了(王远提供)
退休后的郭三堆,依然每天活跃在试验田里,奔走于各棉花主产区调研。下飞机接受采访,当晚参加总台《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录制,第二天一早就马不停蹄赶往新疆进行棉田考察工作。
“今年的产量应该是非常好的!”说到棉花丰收,郭三堆又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