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今年夏粮总产13189万吨,比2012年增产196万吨,同比增长1.5%,实现了创历史的“十连丰”。在国家粮食安全供给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又迎捷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期盼不言而喻。2004年-2013年,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目光聚焦于“三农”发展。2012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2013年一号文件更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提出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每年的主题不同,但十个一号文件目标一致:最终实现现代农业。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智力载体,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科技挑战?我国现有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是否能迎接挑战,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农业科技成就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向全世界发出提问:“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质疑引起全世界关注。
面对布朗之问,以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为代表的我国育种专家用科技创新有力地给出了答案。在袁隆平的带领下,我国水稻育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稻品种达到83个,种植面积过亿亩。仅“十一五”期间,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平均亩产达到572.2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
李振声开创并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登海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
伴随着一个个农业科研的重大成果,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年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依赖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技人才,中国人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粮食自足。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粮食安全供给方面。今年年初,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表示,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5%。从“十一五”末的48%到2011年的53%,再到2012年的54.5%,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日益增强,作为农业科技的智力载体,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已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智力引擎。
发展现代农业更为迫切需要农业科技、需要农业科研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敬学告诉记者,“一是要面对更大的资源约束,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农田灌溉用水缺口达到300多亿立方米;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面临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化肥、农膜、农药过量低效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土壤退化;还有就是农业基础底子薄弱,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有专家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种植收益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双低”的局面,我国农业发展正步入“高成本时代”。据统计,2011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118元、371元和263元。有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需求也在同时增长。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净进口国。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达到14%。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够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农业资源与科技的替换。”吴敬学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尤其是农业科研人才的主力作用。”
“现代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目标,以生产规?;?、生产组织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产品市场化、农业要素资本化、技术服务的社会化这‘六化’为标志。”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认为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更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从‘六化’要求出发,发展现代农业,除了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懂农业宏观规划、政策的设计、农业资本运作以及经营和市场的农业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整个链条上都需要科研人才。”
高层次人才匮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渴求,最终要由农业科技人才来实现。艰巨的农业科技创新任务,加之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对农业科研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敬学说,“一方面,我国农业科研人才的规模要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高对科研人才总量的需求,要有一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在人才结构方面,既要有能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科研人才,又要有能够面向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注重研究领域的实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性,与现实需求相配套的应用型科研人才,双管齐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然而,与现代农业发展对推动科技创新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
总量上看,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数量27万,其中高级职称占19.6%,硕士以上学历占18.6%。这一数字无论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在国内横向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据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才的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就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仅有6名。在国内同口径比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是农业技术人员的5.6倍,工程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人员的8倍,教学人员是农业技术人员的18倍。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总量上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很不相称。
据统计,我国农业研究发展(R&D)人员为44421人年,仅占全国总数的1.7%;农业科研和人才投入不足GDP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研人才结构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也不相适应。
“现代农业发展,有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简单说,就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有着一条很长的行业链条。”吴敬学说,“但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前和产中阶段,产后阶段高层次人才尤为稀缺。此外,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研发人才也相对稀缺。”这一观点得到数据印证,全国两院院士1627人,从事农业科研的“两院”院士有130人,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兽医领域,像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现代农业发展重要领域,高层次人才较少,很多专业领域还是空白,还没有院士。“这对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从分布情况看,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校和农科院所,分布在现代农业企业一线的科研人才匮乏。
“必须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农业科研人才的质量;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建立起农业科研人才的流动制度,实现科技人才跨地区、跨学科的优化配置。”吴敬学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给出建议。
专家的观点与主管农业人才工作的决策者不谋而合。“增加人才总量、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制,仍然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在2013年全国农村人才工作会议上,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指出了当前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
发展农业科技,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出路和希望;打造一支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