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相比,张春晖的科研之路的确显得有些“另类”。然而,正是这种“另类”,让他对我国的肉类加工产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也让他能在回归科研单位之后,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并让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研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一直存在脱节,科学家不了解产业需要,课题攻关太多“高大上”,因此农业科研的成果转化率低。而张春晖不仅扎根企业9年,还在科研中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成功地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环节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科研领域,科研工作者首先应该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然后才能成长为产业需要的科学家。
尽管只有43岁,张春晖已是肉类加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用自己对科研的执著,对民族产业的热情,勇攀肉类加工领域的技术高峰。事实上,无论是肉类加工领域,还是其他农业产业领域,我们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多像张春晖这样紧贴产业的科学家,真正让实验室里“高大上”的农业科研成果接地气、生财富。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