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远牧西北六十载 砥砺筑梦路犹长
“立足西北、扎根陇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莽莽苍苍的西北高原上,拓荒者铭刻下这样的誓言。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牧药所)在西北这片热土上开始了筑梦之旅。
兰州牧药所所长杨志强表示,以老一辈牧药人的精神为动力,探索畜牧兽医科学的奥秘,兰州牧药所人不忘初心,求索不辍。兰州牧药所将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和关怀下,满怀信心,继续用科技创新和文明创建更加优异的成绩,践行对牧业的深情与壮志。
发轫西部 志存高远
“今天的兰州牧药所进入了建所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职工心齐劲足,扬帆奋进正当时。”杨志强说。
他介绍,兰州牧药所成立以来,承??蒲锌翁?600余项,获奖269项,其中国家奖12项、省部级奖151项;获授权专利792项,培育牛羊猪新品种5个、牧草新品种7个;创制国家一类新兽药3个;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1项。
继2007年“大通牦?!毙缕分旨芭嘤际跞倩窆铱萍冀浇倍冉敝?,研究所创制的一类新兽药“喹烯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案呱矫览颉蓖ü倚笄菪缕分稚蠖ǎ裰泄┮悼蒲г嚎蒲Ъ际踅艹隹萍即葱陆?、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评价中,兰州牧药所发展速度由2012年的第26名提升到第5名。
“一项项成果凝结着牧药人的智慧,一个个踏石留印的足迹彰显着牧药人坚定的信念,一组组数字记录了牧药人时不我待的步伐?!毖钪厩克档馈?/p>
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得益于厚植的科研沃土,锐意开拓的推动;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所营造的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良好所风。抓创新工程促科技发展,抓创新文化促精神文明,抓环境美化促所区和谐。2009年,研究所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激励创新 助推发展
杨志强表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发展之要,人才为本?!按蚱朴萌朔绞?,创新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研究所不断深化的内部改革成效明显。遴选组建8个创新团队,年轻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怀瑾握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能力卓越的人有了驰骋的疆域。
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的突破,就是这样一个以坚持自主创新,进而实现助力牧民增收的事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羊毛加工国和消费国,巨大的国毛缺口使得我国的毛纺业对国际市场依赖度很高,国毛的状况是没有好毛,羊毛又卖不出好价钱。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的一个冬日,兰州牧药所人勇担责任,扛起创新大旗,组成了细毛羊科研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育种研究。
科研团队将祁连山东麓海拔2400~4100米的皇城草原作为育种实验场,以澳洲美利奴羊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开展系统的育种工作。20个春秋,三代科研人员,面孔在变,梦想不变,执着不倦。
经过连续杂交试验、横交固定及选育提高三个阶段的阶梯式创新,2015年,兰州牧药所终于成功培育出羊毛纤维直径19.1~21.5微米的细毛羊新品种。从此,世界羊品种又多了一个新成员——高山美利奴羊。
杨志强介绍,截至目前已培育种羊12.47万只。高山美利奴羊,从它的诞生地甘肃,通过中国农科院提质增效项目的支持,已经走向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细毛羊产区。
科技扶贫 服务“三农”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驻甘农科单位,深感责任重大。
杨志强介绍,兰州牧药所自觉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牢记部院党组的重托,开展科技扶贫,让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助力牧民增收,科技人员肩负使命在扶贫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针对藏区牦牛品种退化、生产效率低的状况,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萍既嗽鄙钌钤诟吆跏那嗪J〈笸ㄏ氐纳焦道铮剂岁笈P缕分峙嘤ぷ?。“这一干就是29年,科学家用勤劳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毖钪厩克?。
大通牦牛新品种的体重与产肉指标比同龄家牦牛提高20%,受胎率提高15%~20%。每年改良家牦牛约30万头,每头增加经济效益337元。新品种覆盖率达到我国牦牛产区的75%,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杨志强看来,牦??蒲型哦佑檬惫夂退暝录辛恕鞍崖畚男丛诓菰希殉晒偷侥撩窦摇钡睦砟?。
2013年以来,兰州牧药所科技人员满怀深情,带着项目,怀揣技术,先后45批185人次赴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工作,培训农牧民8000余人次。他们结对帮扶甘肃省临潭县4个村,打井送水、修路架桥、赠送牛羊、建农畜市场,1个村已经整体脱贫。
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赢得了农牧民的赞誉和好评。兰州牧药所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精准扶贫优秀单位,还有员工荣获“精准扶贫优秀人大代表”“精准扶贫优秀队长”称号。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