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些科研单位考核时不再数论文数量、看影响因子,而是探索新的机制
[人民日报]考核“数论文”,应当怎么改?
发布时间:2016-09-30
|来源: 《人民日报》2016年9月23日 |作者:余建斌 蒋建科 谷业凯
说起论文“指挥棒”,业内人士在期盼改革的同时也不乏担心:“唯论文”考评搞了这么多年已成定式,加上中国还没有摆脱人情社会,用其它方法考评能更公平、更合理吗?
科技考评不“唯论文”能行吗?
那就看看这三个单位的做法吧。
做法一: 实行分类考核 “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
“过去我们研究所跟大学几乎一样,就拿SCI论文一项来考核,大家都趴在桌上写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说。
但近几年,随着认识越来越一致,研究机构内部拿论文考评变得不再是“天经地义”。尤其是农林科技这样以实践为主的领域,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逐渐成为研究所的“精气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韩天富清楚地记得,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王金陵教授要求学生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还要能扛起铁锹教农民种地。
实际上,“唯论文”的考核机制在农科院这样实践性极强的院所里,已经无法作为人才选拔、评奖评优的唯一标尺。这种考核机制很难适用于关键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科研辅助和管理工作。
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就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他们一改过去单一的论文考核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将“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取得了成熟的经验。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仍以其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为主设置指标。而其他岗位,则“因事制宜”,根据其工作岗位、职责任务确定考核机制。
比如,针对从事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产品设计人员,按专利、产品、标准等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对于转化人员,就按其推广品种、转化成果、转让技术与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对于科研辅助和管理人员,由科研人员或其他服务对象对其服务的质量、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记工分考核,通过计分结果确定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和奖惩措施。
摒弃“唯论文”的考评模式,并不是考核放松了,而是更有针对性。“考评体系改革后,实行分类考核,对我们传统食品加工以专利为考核指标,要求每年必须拿出20个以上的专利。”张泓说。
事实上,虽然不以论文为考核指标,但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张泓所在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室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10多篇,国内论文近30篇。这些论文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质量和被引用率都很高。
科技考评不“唯论文”能行吗?
那就看看这三个单位的做法吧。
做法一: 实行分类考核 “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
“过去我们研究所跟大学几乎一样,就拿SCI论文一项来考核,大家都趴在桌上写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说。
但近几年,随着认识越来越一致,研究机构内部拿论文考评变得不再是“天经地义”。尤其是农林科技这样以实践为主的领域,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逐渐成为研究所的“精气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韩天富清楚地记得,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王金陵教授要求学生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还要能扛起铁锹教农民种地。
实际上,“唯论文”的考核机制在农科院这样实践性极强的院所里,已经无法作为人才选拔、评奖评优的唯一标尺。这种考核机制很难适用于关键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科研辅助和管理工作。
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就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他们一改过去单一的论文考核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将“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取得了成熟的经验。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仍以其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为主设置指标。而其他岗位,则“因事制宜”,根据其工作岗位、职责任务确定考核机制。
比如,针对从事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产品设计人员,按专利、产品、标准等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对于转化人员,就按其推广品种、转化成果、转让技术与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对于科研辅助和管理人员,由科研人员或其他服务对象对其服务的质量、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记工分考核,通过计分结果确定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和奖惩措施。
摒弃“唯论文”的考评模式,并不是考核放松了,而是更有针对性。“考评体系改革后,实行分类考核,对我们传统食品加工以专利为考核指标,要求每年必须拿出20个以上的专利。”张泓说。
事实上,虽然不以论文为考核指标,但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张泓所在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室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10多篇,国内论文近30篇。这些论文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质量和被引用率都很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