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亚玲)日前,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国家验收。该工程自运行以来,聚集优秀人才,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每年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近500人,主要仪器设备实现24小时运行,共享率超过90%,为国内外提供各类分析测试服务50万余次,提供技术咨询5万多次,每年向60万人次提供资源信息服务,向全国1000余个单位提供农作物优异种质/亲本4万余份。
在工程验收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基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存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基因。由于传统育种方式效率底、周期长、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农作物基因资源鉴定、发掘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基因,加快优异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已成为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方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淡水、耕地等资源要素刚性制约的背景下,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而建成的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第21个也是农业及生物领域迄今为止惟一一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是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能力建设的重大进步和标志性工程。该工程运行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审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新品种95个,获新品种权26个;申请专利158项,获得专利81项。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桃林最后表示,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有关研究所切实做好“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推进运行管理机制、科研协作机制、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价机制等制度创新,使其成为我国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的学科发展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为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农民日报]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10-12-07
|来源: 《农民日报》2010-12-07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