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虫安邦:贺百岁长者邱式邦院士
邱式邦,1911年生于浙江吴兴。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ぱЪ?,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北京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长期担任《植物?;ぱПā贰ⅰ独コ嫜Пā?、《植物?;ぁ?、《昆虫天敌》等学术期刊编委,《生物防治通报》创刊人。
邱式邦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他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服务生产,发表学术论文105篇。研究明确了飞蝗、土蝗、松毛虫、玉米螟,及大豆害虫、甘蔗害虫等多种重大农林害虫的为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并制定了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技术。20世纪中叶,在国内首创应用“六六六”粉剂与毒饵结合治蝗,研究建立蝗虫“三查”预测预报技术,提出根治蝗虫产卵、孵化滋生地的生态调控技术。研制成功灭蝗饵剂、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等,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推广,为保障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增效节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结合多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理论实践的体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技术思想,指出了植物?;た蒲Ъ际醯姆⒄狗较?,1975年被农业部确立为我国植物?;た蒲Ъ际醯闹傅挤秸?。1978年他负责筹建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致力于开展害虫天敌?;ず凸庥帕继斓凶试匆肜?,积极倡导推动全国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创办《生物防治通报》(1995年更名《中国生物防治》),并担任期刊主编20余年,办刊风格一如其对待科学研究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学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既关注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又注重探讨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其影响因子多年名列国内同类期刊前茅。邱式邦毕生献身中国植物?;な乱?,并积极培养提携后学。他曾先后荣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国务院表彰嘉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植物?;ぱЩ嶂参锉;ぶ丈沓删徒钡?。
58年前的难忘情景
1952年初夏,农业部组织北京农大(后合并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二、三年级学生到农村协助治虫。当时我是大三学生,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配到山东省惠民地区利津县苟家屋子村灭蝗。那里地处渤海湾的滨海区,到处是盐碱滩地,村民生活穷苦,喝的水又咸又苦。我们3人都是从上??嫉奖本┒潦榈?,对这种环境不适应,但还能不闹情绪,每天和农民下地灭蝗虫,觉得自己表现蛮不错。不久,随着邱先生的到来,我才发现自己的差距。有一次邱先生要带着青年专家李光博一起出海,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大孤岛去考察蝗虫发生情况。那里无人居住,交通不便,工作困难非常大,但听专署农业科里的人说沿海岛屿也可能是蝗虫的重要孳生地后,两位专家坚持要去,专署只好为他们租了一辆牛车,由一名当地干部陪同。车上除了简单行李和调查用品外,就是一堆装满饮用水的军用水壶和一大摞炊饼,显然这是他们在岛上几天的伙食。他们在岛上只能喝冷水,啃干粮,晚上睡在牛车上。而我们住在村子里,晚上可以睡在炕上,饭虽不太好吃,但还是热汤热饭……当时我不理解这位才从英国剑桥大学回来不久的专家,为什么放弃国外的发展条件,也不去科学院大楼中搞理论研究,却选择到华北农业研究所搞应用研究,要经常下基层,有时还风餐露宿,在蝗区盐碱荒滩四处奔波,到底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才慢慢明白,邱先生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是报效祖国,为农民分忧,为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正因为他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求真务实,不畏艰苦,深入实际,所以能在灭蝗、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控制农业害虫的多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邱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已过去58年了,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坐在牛车上急着去无人岛调查蝗虫的情景。他从工作需要出发,不计个人得失,迎着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a>研究员 郭予元)
无声的教诲
1979年秋,我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邱式邦先生,副导师为田毓起先生。毕业后,我一直在导师身边工作,30多年来,导师从未长篇大论地教育我们如何做事和做人,而是以他的高尚行为无声地教育着我们。在先生百岁寿辰之际,我拾出感受较深的二三事,勉励自己也教育后人。
80高龄坐硬座出差
1991年,邱先生已80高龄,还天天准点上班,除负责《中国生防》杂志主编工作外,仍亲自到实验室指导研究。当年9月,邱先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我的“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木蠹蛾”项目在鞍山和天津两地召开的现场会。当我们到达合作单位鞍山森林保护站时,考虑到先生年事偏高, 就劝先生不要随我们到山区现场,在站里等我们回来听汇报就行了。老先生说:“搞农业科研的人,不到田间地头,算什么考察。我能爬山,不会落在你们后面?!?br> 鞍山一站完成后,现场会转到天津。由于买不到卧铺票,我们向先生解释困难,他阻止了我们的解释, 和蔼地说:“坐硬座和你们年轻人在一起热闹,难得呀!”后经我们与列车长交涉,将邱先生安排到列车员铺位休息。当我们请邱先生去卧铺时,他生气地对我说:“为什么要把我与大家分开?我难得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我喜欢和你们在一起。”在他坚持下,这位80高龄的长者和我们一起坐了8个小时的硬座。先生一路谈笑风生,并告诉我们他的长寿之道是爬楼梯、擦地板、养花等。
稿费上交
邱先生从1936年开始他的植物?;た蒲猩?,在我国重要农林害虫如松毛虫、蝗虫、玉米螟等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诸多方面建树卓越,身为中科院院士,但他没有一本专著。他告诉我,年轻时工作忙,没时间坐下来写书;再则我们搞应用技术的,研究的技术发表成文章,生产上采用了就行了。
199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计划为每位在农科院工作的院士出版文选,把院士们一生发表的文章收集整理成书,以便后人全面了解院士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因我时任研究所所长,由我把出版《邱式邦文选》一事向先生汇报,他听后断然拒绝出书,并且严肃地对我说:“所里经费紧张,没有必要为我花钱?!焙罄次液驮鹑伪嗉鹦憷忌潭?,口径一致告诉他文选免费出版,这样先生才配合整理他一生发表的文章。文选出版后的一天,邱先生找到我,递给我一个装有8000元的信封,告诉我他不能接受出版社的稿费,将这笔稿费交所使用。我知道很难说服他改变他已决定的事,只好将款上交了财务。
从小事做起
先生一生谦逊,总是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1985年初,先生从法国驻中国大使馆获得法国骑士勋章,获奖后一切是那么平静,没有庆功没有宣传。他常对我们说:自己的一些贡献,都是与大家合作做出来的。他一生获得众多荣誉从不谈及。
先生对科研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对物质的要求却十分简单。每年他的台历,都成为他下一年的便笺。每次接过他用旧台历纸写给我的便条时,我总内疚没给先生准备好办公用纸,时常送些办公用纸过去,但回来的便条仍然是台历纸或是用过纸的背面。先生对我说:“废物利用不是很好吗?!苯侥暧捎谙壬硖宀缓茫怀S弥叫炊髁?。近日师母告诉我,先生剩下许多没有用完的办公纸,要我取回办公用。这勤俭为公的品德,真使人感动。
先生常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优越的科研条件,为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富强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将永远学习先生为生产服务的务实精神,做一名有建树的科学家。
(原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怀文)
邱式邦先生与民权县生物防治
1975年至1982年,邱式邦先生带领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草蛉组在河南民权县龙塘公社黄庄大队蹲点,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达7年之久,对民权县植物?;し乐喂ぷ鞲韬艽蟮闹С趾痛俳?。
我和邱先生初次接触是在1974年。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搞清全县植保情况,民权县开展病虫防治摸底,调查中发现,农民使用农药防治棉花病虫的中毒事故不断发生,群众由滥用农药到怕用农药,迫切希望能有更好的防治手段。1974年11月,我代表民权县植保站到广东韶关,参加了由邱先生主持召开的“全国农业病虫综合防治讨论会”。
翌年5月,邱先生带领草蛉组一行6人来到民权县龙塘公社黄庄大队蹲点,以后每年的5~8月份都来基点工作,开展草蛉饲养、释放技术研究。
邱先生在黄庄蹲点期间,不仅亲自参加试验工作,还常常到大队生防站和7个生产队生防组研究了解草蛉饲养情况,帮助制定试验计划,分析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试验示范。邱先生来以前,黄庄大队采用土法饲养草蛉。这种方法占地面积大,取卵不方便,饲养数量少,繁殖时间长。为了提高草蛉饲养质量和数量,扩大棉田释放面积,邱先生提出改进意见,用纸盒代替了土法饲养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邱先生经常给生产队及学校的生防技术员讲解开展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植保理论知识。我们在邱先生的指导和培养下,通过几年的试验研究,确定了当地的草蛉种类、发生期及优势种,研究出中华草蛉幼虫集体饲养方法,解决了草蛉人工大量饲养中幼虫间的互相残杀、田间释放技术及利用米蛾卵饲养草蛉等难题。
邱先生在试验研究中坚持严肃、严谨、严密的作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严格要求别人。他经常教导我们,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叭魏我桓鍪匝槎急匦肴险娑源?,计划要认真,方法要合理,各种手段配合要得当?!?邱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他常和黄庄群众拉家常,说笑谈天,打成一片,并深入浅出地宣传发动群众重视支持生防站的工作,使生物防治在黄庄大队搞得有声有色。
在黄庄蹲点时,邱先生已年逾花甲,但生活上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刚到黄庄时,大队仅有3间草屋,邱先生和其他两位同志住在一间草屋里,直到3个月后才搬进大队生防站。邱先生不爱吃韭菜,而当地常吃韭菜馅的包子,邱先生和大家一起进餐,从不提出自己的膳食爱好。
在邱先生的指导下,民权县的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很快的发展。全县比较普遍地开展了以瓢治蚜,利用草蛉、胡蜂、螳螂防治棉花蚜虫、棉铃虫,部分大队还利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防治棉花害虫和玉米螟,全县以生防为主的综合防治应用面积达21万亩。生物防治成果引来了众多的外地参观者,两年间共接待了全国27个省市的参观者约47万人次。1978年,邱先生在民权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草蛉饲养利用座谈会”,到会同志一致肯定了民权县生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由于成绩卓著,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
(原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员 程洪坤)
治蝗战线和植保事业的楷模
邱式邦院士是我国著名蝗虫学家、昆虫学家和生物防治学专家。他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勤奋敬业,为治蝗、控蝗和推动全国治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70多年来,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推广普及工作,是我国植保事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先行者、开拓者、推动者。
了解国际治蝗动态
1949年,邱先生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留英奖学金,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学习,并在世界著名生理学家V. B. Wigglesworth教授指导下,从事蝗虫生理学研究,并在昆虫学研究英文杂志发表了《非洲飞蝗的脂肪与蛋白质的变化》 。同时,与英国治蝗研究中心的蝗虫学家B.P.Uvarov爵士经常接触,进行学术交流。1951年归国以前,他了解和掌握了国际蝗虫研究与治蝗的动态和经验。
深入蝗区进行调查
1951年10月,邱先生和他的助手们深入不同类型蝗区进行飞蝗生物学和生态学调查研究,足迹遍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飞蝗发生基地,并在山东渤海湾蝗区长期蹲点,不但深入系统地研究飞蝗发生规律,并且及时指导蝗虫的侦察、测报和防治工作。
制定有效的治蝗方法
1947年,邱先生在南京中央农业试验所和皖北滁县最早从事六氢化苯、DDT、1068粉剂治蝗研究和采用“六六六”毒饵治蝗成功。针对不同蝗区蝗虫发生特点,提出了“六六六”喷粉与毒饵结合的办法。他经过仔细的计算,喷粉防治1亩地用的“六六六”粉,如果配置毒饵就可以防治6亩地的蝗虫,撒毒饵所用的劳动力和防治费用比用手摇喷粉器喷粉节约一半。他和助手们积极推广毒饵治蝗。1952年在河北、山东、平原3省21个县用毒饵治蝗的面积达80万亩。1953年毒饵治蝗的面积扩展到5省100万亩。
飞蝗侦察和预测预报
1952年,邱先生等在山东省惠民蝗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千人长期侦察组织??剂朔苫鹊牟槁选⒉轵?、查成虫“三查制度”。1953年普遍推广了这一经验。 在长期侦察员进行“三查”工作的基础上,1956年农业部植物?;ぞ止剂恕斗苫鹊脑げ庠けㄊ孕邪旆ā?,预测飞蝗各期活动与发生日期、发生的地点与面积,发生的密度,及时开展预报工作。根据飞蝗发生的密度和发生面积确定防治面积。
识别几种主要蝗卵和蝗虫
由于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查卵时如何识别飞蝗蝗卵与其他种蝗卵的特征十分而必要。邱先生与李光博在1953年发表了《飞蝗与11种常见土蝗的的蝗卵特征》,并附有卵块及卵粒的特征图。1954年发表了《几种主要蝗虫的识别》,将飞蝗与13种常见蝗虫成虫和12种常见蝗蝻的形态特征附图进行了比较,这两篇文章解决并提高了飞蝗与主要土蝗的侦察和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关注畜牧区蝗害
1953年,邱先生与李光博发表《值得注意的全国土蝗问题》,文中指出在全国一些地区发生的蝗虫,暂时就采用“土蝗”这名词,来总称飞蝗、稻蝗和竹蝗以外的的蝗种。并强调畜牧地区的蝗虫尚乏人注意。简述了新疆和青海的畜牧地区的有害蝗种如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邱先生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指导学生要做好人,做实事,慎思考,勤实践,这些都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邱老在《院士风采录》中写到: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清楚地辨析,切实地实现。
这些都是我们向邱老学习的座右铭。
(蝗虫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永林)
恩师 恩情
他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农作物病虫害治理,献身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他深入蝗害灾区,首创中国飞蝗、玉米螟等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他大力发展与提倡应用天敌控制虫害,开辟中国生物防治新纪元;他精辟提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的“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方针……
他就是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邱式邦先生。忆当初,我们还在科研的大门外迷茫、徘徊时,先生亲切的微笑和关切的话语,化解了我们心中的忐忑不安,带领我们开启知识探索之门,为我们指引奋斗的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悉心指导,热忱鼓励,帮助我们开拓研究思路,培养科学精神和钻研能力。感谢先生的谆谆教诲,感谢先生默默无闻的付出。先生渊博的理论学识让我们的知识田地更加富饶,先生饱满的工作热情时时激励着我们勇于创新和挑战,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们一生追求的崇高境界。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您们那一代科学家身上所独有的付出和永远的奉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先生引领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驶向成功的彼岸;“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先生给予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和展翅高飞的智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先生孜孜不倦地播种希望,滋润万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先生用心灵的泉水浇灌出满园春色、生机盎然。
先生是一个善良宽厚的长者,待人的真诚和谦和,对学生的爱护与关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先生教诲,历历在目,一点一滴,如沐春风。我们衷心谢谢您,因为那是恩,是教育之恩,是启蒙之恩,是滴水当以涌泉相报的师恩。那是情,是师生之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之以肌肤,但传之以智慧”的“父母情”。
在恩师百岁寿辰之际,填词一阙,敬献恩师邱式邦先生。
天苍风雨逾百年,
实践真知,
论理灼见,
圈点植保江山。
育人教德数十载,
硕果芬芳,
桃李灿烂,
一代宗师典范。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973”项目首席专家 万方浩)
为人师表 学界楷模
进入害虫生物防治室学习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从陕北撤回北京,在学校处于停滞状态之际,正值邱老提出拟筹建生防研究室,开展天敌的?;ず屠?,与国外交换天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获悉邱老提出的计划,颇受鼓舞,立志要好好向邱老学习,到生防室跟班学习。我记得当时我从涿县农场带着一筐筐盛有麦麸的米蛾幼虫走进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后,在邱老的指导下,与生防室的同仁们一起开展了中华草蛉人工饲养的研究。同志们献计献策,制作养虫工具,制订饲养方法,获取了大量带有蛾卵的卵卡,将卵卡挂在苹果园的树杈上或温室大棚的瓜架上,不久大量幼虫孵化,控制了蚜虫害螨,试验获得了成功。事实证明,邱老在1976年河南民权召开的全国生防“以虫治虫”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必须自创新路,土法上马,简而易行,适用于群众自繁的方法才行”。
成立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逐步走上轨道,随着生物防治研究所的成立,农业部也拨款在农大建成一所害虫生防实验小楼、温室和恒温恒湿养虫室,并作为中国农科院害虫生防室的一个下属研究单位,命名为“农业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等重大研究课题,邱老作为研究所的“总参”,使整个计划逐步扩大到苹果园、温室蔬菜害虫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严毓骅)
植保学界一大喜事
在举国欢庆国庆和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之际,又迎来了邱式邦院士的百岁寿庆,真乃盛世喜庆多,令人欣慰。
邱式邦先生回国后,受聘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笔者在该所虫害研究室工作,数十年来在邱老的领导、教育下,获益良多,终生难忘。现将忆及的几事简述如下,以表景仰。
回国参加建设
1951年10月,邱先生放弃在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建设。次年春,他即带领助手,先后在冀、鲁、豫、苏、皖等主要蝗区深入调查,并在山东惠民长期驻点,此后又兼顾土蝗研究,在内蒙古驻点,还远赴青海牧区调查采集大量蝗虫标本。
众所周知,蝗虫曾是我国第一大害虫,新中国成立后,很快控制并消灭了虫害。邱老为治蝗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
1959年玉米螟暴发,邱老临危受命,开始研究应对办法。那时我国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率领课题组人员,到河北衡水驻点,与年轻人同甘共苦,克服缺粮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任务。
言传身教,培养植保人才
邱老知识渊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他是贯彻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典范。他的业务思想和工作方法,至今还有很大现实意义。邱老为人正直,不唯上、不压下,光明磊落,一视同仁。经他培养的助手、研究生,很多都已成为我国植保战线的骨干力量,成为有关领域的专家,邱式邦先生是这些助手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提出防治思想,改进植保方向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邱老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文献,结合自身实践,多次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理念,他说:“有人认为植保工作就是打药(指防治病虫,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这是一种误解?!本啻翁致?,在国内植保界取得广泛共识,农林部于1975年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经慎重研究,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我国植物?;さ姆秸?,使我国植保工作步入新的正确方向,笔者认为邱老对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最后,恭祝邱式邦院士福如东海,寿比山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a>研究员 魏鸿钧)
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典范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林害虫产生了不良后果,以邱式邦先生为主的一些专家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人工繁殖释放有益天敌,迅速增加和恢复田间种群量,充分发挥自然界多种天敌控制量,使其危害在经济水平以下,从而达到不用或少用农药目的。
1974年,邱先生亲自主持“繁衍释放草蛉控制棉虫研究”,本人负责中华草蛉规?;茄敝臣际跹芯坎糠郑谥诙嗖蒡戎掷嘀?,中华草蛉幼虫搜索能力强,自相残杀剧烈,极不易饲养,一些研究单位用单管饲养难以规模繁殖,且成本较高。当时我国是集体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难以推广利用。邱先生提出必须研究规模化的群体饲养方法。饲养工具和饲料要求价格低廉,来源广泛。
在邱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实验的成虫饲料是啤酒酵母粉,幼虫饲料是自繁的蚜虫和米蛾卵;成虫产卵是自制马粪纸笼;幼虫饲养工具是罐头瓶,自制小木盒和尼龙纱袋;饲养皿中的隔离物是塑料条和报纸条。邱先生将幼虫饲养归纳为“隔离是关键,令其一致保安全,适时喂食要定量,密闭透气很重要”四句话。结果表明:以蚜虫为饲料的成茧率为40%~60%,以米蛾卵为饲料的成茧率为60%~80%。按当时物价计算,每亩释放草蛉成本只有一角钱。
1975年,邱先生已是65岁的老人了,还亲自带队去河南省黄庄大队开展群众性规?;茄敝巢蒡?,使棉蚜和棉铃虫等主要害虫的危害在合理的经济水平以下,深受当地欢迎。
(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员 周伟儒)
让一名科研人员“归队”
邱式邦先生从事科研工作70余年。他成就卓著,作风严谨,人品高尚,也深为我们所敬仰。邱先生对科技人员十分重视,从“文革”后帮我“归队”所作的努力中可见一斑。
“文革”中,我没有随农科院植保所下放到河南新乡灌溉所,而被调到通县农场的一个果园,和工人们一起下地干农活。
打倒“四人帮”后,植保所生防室成立。1979年我到生防室向邱先生请教关于草蛉防治蚜虫问题,邱先生问我是否愿意到生防室工作,这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当然非常愿意。后来农科院很快下了调令,但在我尚未办理手续时,不知何故,农科院突然就撤销了调令。无奈我只好继续在农场干活。
次年2月,我到农科院还书,同时回生物防治研究室看望邱先生。他说你等着,我一定要为你继续争取归队,调到生防室。后来邱先生不知又想尽多少办法终于使我调到生防室工作。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级科技工作者,一般被撤销的调令很难再恢复。邱先生为了使我归队花了那么多精力,可见他对科技人员的重视。
(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员 李平淑)
清平乐
——贺恩师邱式邦院士百岁寿辰
金秋丹桂,
满园百花醉。
桃李丰硕谁栽培,
天下师恩最贵。
德高巍巍如山,
教诲涓涓似泉。
世纪年轮著述,
一代大家风范。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陆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