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23年9月13日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创建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可使玉米亩穗数增加1000穗以上,使每亩玉米增产100~200公斤,表现出抗逆减灾和增产增效的突出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省漯河市示范推广超过20万亩,并在河南省16个县进行整建制推广,下一步将加快在黄淮海主产区推广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20年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63%。但我国玉米生产水平与美国等世界玉米生产大国仍有较大差距,玉米大田的种植密度仅相当于美国的60~70%,增密增产还有很大空间。同时,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长期在6亿亩以上,在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无潜力。因此,玉米增密提高单产正是增产的主要方向之一。
然而,在玉米种植中,高密度群体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等问题,造成“增密不增产、增密风险大”。而以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设施为基础,可以为密植群体全生育期生长调控提供实现途径。因此,本次示范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以密植为增产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系统集成了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等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综合施策,由此解决了玉米种植密度和单产提高的关键问题。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评价,这项技术的增密、滴灌和精准调控破解了制约玉米单产提升的瓶颈,技术成熟度高、落地应用效果好,实现了大幅增产、水肥高效、用工节省。
李少昆表示,全国6.5亿亩玉米种植面积中,约有3亿亩已具备实施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灌溉条件,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若能在这些地方得到全部推广应用,有望实现亩平均增产400斤、新增玉米年生产能力1000亿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