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8月28日第五届国际牦牛大会在兰州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主办,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甘肃天玛生态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国内牦牛产业知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的“牦牛妈妈”阎萍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大会。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畜牧领域的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大会回顾、总结并展示了过去十几年来这一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为从事牦牛研究的专家、学者、科技推广人员、牦牛生产者与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合作交流,将会为推动牦牛特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会首先由大会主席阎萍教授致欢迎辞,阎萍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存栏牦牛共1700万头,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五,中国的牦牛产地大部分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几年来,中国的牦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牦牛产业转型关键时期召开这个业界最高规格的会议,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的必要的。本次大会的成果将直接影响中国牦牛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
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省科技厅等领导同志,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开幕式。
第五届国际牦牛大会持续四天,中国农业科学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牦牛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共二十多人发表了重要的学术报告,向大会与会代表展示当前牦牛产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天玛生态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牦牛肉系列调理产品,填补了国内牦牛产业界的空白,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经专家讨论与评定,天玛生态牦牛肉系列产品被评选为牦牛肉“第五届国际牦牛大会唯一指定产品”称号。
最后,大会与会代表一起参观了青海大通种场,这是世界上唯一人工培育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的诞生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阎萍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克难攻关,利用中国独有的野牦牛资源,与家牦牛进行杂交,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人工繁育新品种——大通牦牛。大通牦牛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嘴、鼻、眼睑为灰白色;并具有清晰可见的灰色背线;公牛均有角,母牛多数有角: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良好,体重、体尺符合育种指标,毛色全黑色或夹有棕色纤维,背膘平直,前胸开阔,肢高而结实。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六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群体平均高15%以上;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犊牛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的统计小于1%,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