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农民日报]为农作物建“基因银行”
——记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继增
发布时间:2011-07-13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吴佩
他从事农业科研32年,执著寻找并克隆农作物的优异新基因;他立志要把中国的种质库建成世界最大的“基因银行”;他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奖励。他就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贾继增。
1945年,贾继增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农村,中学时期,他便立志学习农业技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65年,贾继增在3张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农业院校,并如愿考上北京农业大学。1979年,贾继增又考入中国农科院攻读研究生,从此便同种质资源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式走上了农业科研的道路。
种质资源研究是作物育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作物基因资源,但要从数以万计的材料中发现和鉴定出优良基因无异于“海底捞针”。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基因竞争十分激烈,由于种质资源没有知识产权,只有从中发现的基因进行专利登记后才能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优异基因的快速鉴定与克隆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利益,同时也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年来,贾继增和同事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由他领导的“973”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大大提高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效率;他的课题组成功鉴定出了5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丰富了小麦白粉病抗源;克隆出了我国特有的小麦矮秆基因,并明确其作用机制,?;ち宋夜涔蠡蜃试吹闹恫?。同时,他们创造的优异新种质已能直接提供给育种家,培育出的优良新品种已开始推广。他说:“未来两年,利用我们构建的高效发掘新基因技术平台与核心种质,将大大加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的速度,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快速发展。”
尽管农业科研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贾继增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比起农民,我谈不上辛苦。如果一个人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那也是一种幸福。”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对农业科研的热爱。
在贾继增的眼里,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而要创新就必须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为农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会有最大的成就感。面对荣誉,他只说:“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已。” (本报记者吴佩)
1945年,贾继增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农村,中学时期,他便立志学习农业技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65年,贾继增在3张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农业院校,并如愿考上北京农业大学。1979年,贾继增又考入中国农科院攻读研究生,从此便同种质资源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式走上了农业科研的道路。
种质资源研究是作物育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作物基因资源,但要从数以万计的材料中发现和鉴定出优良基因无异于“海底捞针”。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基因竞争十分激烈,由于种质资源没有知识产权,只有从中发现的基因进行专利登记后才能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优异基因的快速鉴定与克隆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利益,同时也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年来,贾继增和同事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由他领导的“973”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大大提高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效率;他的课题组成功鉴定出了5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丰富了小麦白粉病抗源;克隆出了我国特有的小麦矮秆基因,并明确其作用机制,?;ち宋夜涔蠡蜃试吹闹恫?。同时,他们创造的优异新种质已能直接提供给育种家,培育出的优良新品种已开始推广。他说:“未来两年,利用我们构建的高效发掘新基因技术平台与核心种质,将大大加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的速度,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快速发展。”
尽管农业科研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贾继增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比起农民,我谈不上辛苦。如果一个人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那也是一种幸福。”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对农业科研的热爱。
在贾继增的眼里,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而要创新就必须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为农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会有最大的成就感。面对荣誉,他只说:“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已。” (本报记者吴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