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明明 通讯员卫婓)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与诺禾致源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相关成果9月14日在《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该成果是野生作物资源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将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新方法。
我国大豆资源总数居世界首位,其中一年生野生大豆占全世界野生大豆的90%。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大豆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产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基因源匮乏。
栽培大豆育种研究关键项目牵头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邱丽娟介绍,十余年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大豆是高度 自交的作物,一个基因组无法准确代表其物种基因的整体情况。为此,研究人员选择了7份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豆进行从头测序和独立组装,构建了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研究表明,占48.6%的核心基因反映了野生大豆的生物学特点;51.4%的非核心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相关途径上富集,反映了野生大豆的广泛适应性。该研究率先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全面解析了野生和栽培大豆种间遗传变异,在阐明大豆种内/种间结构变异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研究发现了野生大豆特有、栽培大豆特有及驯化性状建成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千余个,其中野生大豆特有基因为首次报道。研究还发现,野生大豆中生物逆境抗性相关的R(抗?。┗蚶嘈驮陡哂谠耘啻蠖梗赡苁瞧涞钟窳由婊肪车哪谠谠蛑?。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