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事业发展,加之近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持续推进,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喜获“十二连增”,但2016年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种植面积齐降,夏粮、早稻、秋粮全减。
我国粮食连续稳产增产的基础仍不够牢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全国50%的耕地处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也就54%左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规模经营是方向。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全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主体超过350万个,经营耕地面积约3.5亿亩。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我国强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通过土地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可以有效开展规?;┮瞪?br />
提高生产率是关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这一点切中了我国强农的要害。2016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亩产分别仅为355.2公斤、457.4公斤和398.2公斤,与世界高产水平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相差较大。我国应抓住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这两个牛鼻子,重点在提高生产率上取得新进展。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国内的实践均表明,光靠农业自身来实现农民增收都会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这正好切中未来农民增收的关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提高有效需求是应有之义。通过改革,不断增加质优价廉农产品的供给。不论是去库存还是降成本,都是兼顾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适应人们不断升级、不断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由原来满足吃饱或依赖进口才能吃好的状况,向通过农业自身结构优化而满足升级了的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的方向大步迈进。
还要通过改革,让务农体面起来。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但离“让农业成为体面的产业、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