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网]由研究一条虫转变为科研一条龙
本网讯:近年来,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从过去单一的寄生虫病专业研究所,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动物疫病研究机构,学科从原先单一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拓展到动物药学、猪传染病、禽传染病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以血吸虫病等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和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为优势,以猪和禽重要疫病防控研究为重点,以创新兽药应用研究为特色,具有整体优势的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实现了由单一研究一条虫华丽转变为科研一条龙。
“上海兽医研究所的今天,完全得益于中央财政从2006年起实施的修缮购置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童光志所长说。
据童光志介绍,上海兽医研究前身为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2007年前位于上海徐汇区石龙路老所区,由于规模小、底子薄、投入少,科研办公楼面积狭小,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科研环境和条件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2008年在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新建的所区投入使用,但是全所单价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仅有13台件,价值不足500万元。修缮购置专项对研究所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集中购置和升级的6000多万元的高标准、高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让研究所的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研究领域从原来的一个领域两个方向拓展到寄生虫病学、动物药学、动物传染病学三大领域和动物血吸虫病、动物寄生虫病、化学药物、生物药物、兽药、猪传染病、禽传染病、兽医公共卫生八个方向,先后组建了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禽业肿瘤性传染病机理研究室、兽药安全评价与残留检测技术实验室、动物传染病研究室、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室、南方水禽疾病研究中心和猪蓝耳病研究中心,形成了动物血吸虫病研究创新团队、动物寄生虫病研究创新团队、猪病毒病研究创新团队、禽病研究创新团队和动物药学研究创新团队,并加挂了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成为了我国南方唯一的国家级动物疫病研究机构。
![]() |
![]() |
![]() |
![]() |
童光志告诉记者,修缮购置专项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研究所科研条件跟不上、手段跟不上、人才跟不上的落后局面,大大提升了科技人员的自信心和身为国家级研究单位的自豪感,激发了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干好工作的决心,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截至2011年底,研究所获得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论文总数达到169篇,其中SCI论文67篇,比2007年增长了14倍;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禽流感细胞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标记疫苗等13个禽病和猪病疫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支持,它是唯一真正由科研院所自主安排,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储备为主要目标的专项经费。正是这个专项为青年科技人员拓展了干事业的新平台,让刚刚踏上科研道路、鲜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青年科技人员获得了主持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上海兽医所党委书记杨瑾对记者说。
34岁的留美博士李泽君接过话题说:“2008年回国来到所里工作,由于自己年轻,要申请到国家级的课题不是件容易的事,可那是我的梦想!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了一种鸭黄病,这种病传染性强、危害大,所里从基本科研业务费里拿出50万元,全力支持我进行鸭黄病毒疫苗研究,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1年获得了农业行业专项和863疫苗研究专项支持,2012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支持,感觉到自己真正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对实现梦想信心十足!”
“现在所里无论是环境,还是科研条件一点都不比国外差,自己回来就是希望能有一番作为。所领导对我也非常支持,总共300万元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给了我50万,有了平台,有了机会,就有了动力,三年我发了8篇SCI论文,获得了2项创新型专利。” 坐在一旁的留英博士刘光清说。
杨瑾告诉记者,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使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竞争实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为他们今后成长为科研骨干和资深科研人员,甚至是学科带头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 |
![]() |
![]() |
![]() |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益,上海兽医研究所按照“公益服务协作互动、科技资源共享共用”的原则,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据初步统计,2010年到2011年,基因测序仪、高速及超速离心机、激光共聚焦系统等35台(件)大型仪器设备已供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吉尔生化有限公司、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等21个单位共享使用384次。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