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 董峻)我国农业及生物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6日通过了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国家验收。这项重大工程的建成运行,将极大促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据工程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介绍,工程投入使用以来查明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相配套的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40万份,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鉴定评选优异种质3000份,育成新品种658个,累计推广42.7亿亩,使我国种质资源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这项工程还在国际上首创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实现了育种家多出、快出和出好品种的愿望,推动了小麦育种的革命。目前已育成新品种42个,推广1.85亿亩。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是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是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农业领域又一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在大豆方面,培育出高产高蛋白广适应大豆品种“中黄13”,推广面积连续3年突破10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是近15年来全国唯一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培育出高产高油广适应大豆品种“中黄35”,2009年新疆大面积亩产364.68公斤,小面积亩产达402.5公斤,创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在棉花方面,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抗虫基因,培育了220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3.3亿亩,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全国抗虫棉市场的93%以上,累计减少农药使用1.65亿公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462亿元。
在玉米方面,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导入了我国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2009年获得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这是世界第一例获得生产应用许可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提高我国玉米种业国际竞争力、促进饲料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分享到
[新华网]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发布时间:2010-12-10
|来源: 《新华网》2010年12月6日|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